開創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開創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廣東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唐一歌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園
一年之計在于春。2月18日,廣東省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農歷新春開工第一天,再次凝心聚力,振奮起全省上下“走在前列”的精氣神。猶記2023年農歷正月初七,先聲奪人的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以時不我待的奮勇精神開創新春氣象,掀起全省上下齊心協力抓發展的熱潮。
一年多以來,手中的“施工圖”已轉化為南粵大地上的“實景畫”。在粵東,海上風電動能強勁;在粵西,海洋牧歌唱響深海;在粵北,山間“金果”次第飄香——作為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自2022年12月底啟動以來,取得累累碩果,“強縣促鎮帶村”的戰略謀劃,將曾經的“短板”變成“潛力板”,拓展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空間。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至今,廣東從何處入手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激發縣鎮村發展活力?在全省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的大潮中,又產生了哪些新機制新辦法新突破?
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排排自動縫紉機高速運轉,一件件衣服在工人們巧手翻飛下迅速成形……春節前,走進廣東清遠市清城區石角鎮,只見在寬敞明亮的制衣車間內趕訂單、忙生產的場面十分火熱。
位于石角鎮的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以下簡稱“廣清紡織園”),是廣東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全省一盤棋的重要落子,規劃用地超1萬畝。曾經,地處粵北的清遠工業基礎薄弱,各區縣缺乏產業支撐;如今,隨著廣清紡織園在2022年年底“開門迎客”,一個產業鏈配套齊全的“快時尚智造基地”冉冉升起。
“我們現在是廣州研發、展示,清遠生產制造,合理分工,不內卷。”華印(廣東)產業園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剛面露微笑,“搬遷到清遠之后,成本降下來了。廣清紡織園的區位好,交通便利,離珠三角很近,也背靠著內地更廣闊的市場。”
王志剛向記者展示了數碼印花車間的先進技術:機器將紡織染料打印到了涂層的紙上,隨后,印了花紋的紙通過高溫產生化學反應轉印到好的衣服上——一件個性化定制的衣服就能直接穿走了。不同于傳統的印染車間,在數字化的生產過程中,不產生廢水廢氣,非常綠色環保。
除了生產技術的迭代更新,生產組織方式也可以更“智能”。在廣清紡織園的“共享車間”內,自動裁剪機、自動縫紉機、預縮機等價格高昂的設備向園區企業開放,按照使用時長、用電量等指標向企業收費,大大降低了自動化設備的“高門檻”,幫助更多傳統服裝制造企業進行“數智化”轉型。
截至目前,廣清紡織園已落戶企業近480家、累計達成意向進駐的企業8949家,每天都有一批企業現場洽談、落地搬遷。
“我們希望通過產業有序轉移,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生產力,同時為轉出地騰出更多發展空間,形成雙方緊密的產業協作關系。”清遠市委常委林科聰表示,產業轉移是個長期過程,有很多需要磨合和完善的地方。只有補齊短板,讓產業轉過來、留得下、發展好,才能真正增強承接地的內生發展動力,促進城鄉區域平衡發展。
與發達的珠三角相比,粵東西北發展的差距和潛力都在產業上。廣東抓住產業這個區域平衡發展的“牛鼻子”,部署推動產業有序轉移,越來越多的粵東西北縣區與珠三角“共繪一張產業圖譜”,不斷拓展“研發+生產”“服務+制造”“總部+基地”等產業共建模式。如今,廣東已建設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省財政下達專項資金42.5億元,全力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充分釋放鄉鎮發展活力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在韶關市始興縣馬市鎮溪豐村,農業生產的低收益,讓許多村里人都選擇了離開。作為廣東農業大市的韶關,如何破解“三農”收益低,成了擺在面前的必答題。隨著廣東全省“百千萬工程”熱潮掀起,一條新的解題思路“冒”了出來——讓鎮村“下海”經商。
2023年,韶關全域推開市場化運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105個涉農鄉鎮(街道)紛紛設立強鎮富村公司,全覆蓋105個鎮街。一場以鎮村集體為股東、盤活鎮村資源資產的闊步改革,就此展開。
“有別于傳統合作社和大戶,鎮村成立公司,必須依據公司法引入現代管理制度,在更高層次帶領村集體和農民抱團‘闖’市場。”韶關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世冬說。
“發錢了!發錢了!”2023年12月月底,韶關市始興縣馬市鎮強鎮富村公司舉辦的股東分紅儀式,為19個村(居)的股東分紅71萬元,不僅讓村集體發展有了更多預算,也讓各村打破了原有的“單打獨斗”模式。
“我們盤活閑置資源資產,以土地入股的模式,統一流轉到公司開展光伏項目。除了村集體股東分紅,村民還享受土地租金分紅。”馬市鎮強鎮富村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和馬市鎮一樣,2023年年底,各強鎮富村公司陸續傳來分紅的利好。目前,韶關105家強鎮富村公司共分紅762.56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分紅576.22萬元。
劉世冬說:“目前,我們正在研究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支持政策,解決各公司融資難等問題。希望在‘百千萬工程’浪潮中,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讓更多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同樣的村鎮闊步改革,也發生在中山市。曾經,在中山市黃圃鎮大岑村,放眼盡是以小家電配件、金屬粗加工產業為主的成片低矮廠房,生產效率低下,“兩違”“散亂污”情況突出,公共服務配套短板明顯,消防環保存在嚴重隱患。
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以“百千萬工程”為引領,中山推動了全市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以下簡稱“工改”),直面土地碎片化、低效化利用的“硬骨頭”,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革,發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空間革命”。
聽聞中山市智能家電產業園(大岑片區)項目被作為全市“工改”的重點項目之一、規劃面積達3000畝,年過七旬的大岑村退休村干部馮根祥坐不住了,他立馬和“工改”專班一道,挨家挨戶地做清拆宣導動員工作。馮根祥說:“過去,這些小廠子里的項目,都是我磨破嘴、跑斷腿才招回來的,要清拆肯定舍不得。但是我們要向前看,時代不一樣了。”
“多元融資+連片整備”“綜合整治+三生共融”,是大岑村推進“工改”的創新模式。黃圃鎮“工改”專班成員告訴記者,在大岑片區建設產業園的目的,是打造既能保證村集體經濟長遠發展,也能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空間。
如今的大岑村,低效廠房正逐步被現代化、高水平的生產空間所取代。而有了高質量空間的支持,智能家電、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成了大岑村新的產業“主心骨”,為村民、村集體增收帶來新的動力。
形成“百千萬”強大合力
1月8日,在華南農業大學禮堂內舉辦了一場激昂人心的出征儀式。此次“萬名學子鄉村大調研行動”,不僅揭開了華南農業大學助力鄉村振興的序幕,同時也是廣東省在探索“百千萬工程”服務方式上的積極創新。
就在2023年8月,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展開。廣東82所高校與57個縣(市)首批簽約,已選派114名高校駐縣服務隊隊長、副隊長,達成校地合作項目800余項,專家學者從講臺走向田間,運用各自的專業特長助力鄉村振興。
作為“雙百行動”的參與單位,廣東省委黨校“送教上門”“送課下鄉”,把“精神食糧”送到“百千萬工程”第一線,為黨員干部和基層群眾“蓄能充電”。“黨校老師既講理論,也講政策,還講操作,通俗易懂,很接地氣。這讓我們更明白往哪兒走、怎么干。”在廣東茂名市根子鎮柏橋村“柏橋講堂”上,一名學員深有感觸。
作為該講堂的教學力量之一,廣東省委黨校與茂名市委聯學共建,組織專家學者扎根基層,講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講高質量美好生活的方向,講推動“百千萬工程”的做法——黨的創新理論、鄉村振興的鮮活經驗,在鄉村思政課上娓娓道來。
在信宜市,華南師范大學礪儒高級中學、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信宜學校兩所美麗校園先后落成,華南師范大學優質的基礎教育辦學資源向粵西延伸,為當地新增學位2100多個;在河源市東源縣,廣東工業大學師生團隊參與設計的“雙百行動”首個鄉村建設規劃項目動工建設,為高校助力鄉村探索出嶄新路徑;在“粵美鄉村”風貌設計大賽(高校組)上,66所高校提交規劃設計作品805項,校地合作共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不只是高校力量紛紛投入,優質醫療資源也積極向基層下沉。地處雷州半島北部的遂溪縣,“村醫能力提升計劃”正在穩步推進。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遂溪醫院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為全縣村醫提供診治常見病、多發病培訓,并前往基層衛生院開展義診活動。
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也在鄉村振興事業中步履不停,“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轟轟烈烈進行。廣藥集團助力高州市等地培育縣域特色品牌,推出荔枝精深加工產品“荔小吉”,上市首年,該產品銷售額即突破億元大關,“荔枝紅”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在粵東西北,雞蛋花、仙草、黑老虎等20余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遍地開花,企業不僅為鄉鎮發展藥材產業提供技術、資金和藥農培訓,還每年在省內采購中藥材超5億元,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補短板、克難關、扛重任。突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廣東必須跨過的關口。一年多來,“百千萬工程”政策合力初步形成,力量資源要素不斷凝聚,廣東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因地制宜,苦干實干,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奮勇爭先。邁向新的一年,廣東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再次凝聚起全省干事創業的精氣神,“百千萬”所蘊藏的強大潛能,讓南粵新春充滿豪情!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0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