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銀發經濟發展新模式
作者:顧陽
我國有近3億老年人口,發展銀發經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要以需求牽引供給,積極回應老年人核心關切,不斷增加養老服務供給;要以供給創造需求,通過創新養老服務供給,催生新業態新賽道。
年味漸濃,大家都在為家中老人準備著春節年貨。就在前段時間,全國的老年朋友都收到了一份來自國家的“大禮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龍年新春為老人們送來更多的期許和祝福。
我國有近3億老年人口,發展銀發經濟可以說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明確提出了發展銀發經濟的任務要求。此次《意見》圍繞人民群眾所盼所想,從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角度出發,對相關規劃舉措進行了細化和完善,既一脈相承又有許多突破與創新,是新時代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與以往提及的養老產業、養老經濟相比,銀發經濟的范疇更廣、內涵更深。總體來看,銀發經濟既包含“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也包含“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也就是說,發展銀發經濟,不僅要為老年人群體提供產品和服務,還要為即將進入老年階段的群體提供一系列經濟活動準備,比如養老金融規劃、健康管理前移等。正所謂“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老年人當下的需求,將是年輕人未來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看,將“預備于老”的相關產業納入銀發經濟范疇,是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框架下的系統考慮和總體布局。
從國外現有的發展實踐看,銀發經濟具有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等顯著特點。相比之下,我國銀發經濟剛剛起步,老年服務的供給能力和體系尚不健全,質量效率也有待持續提升。一方面,要以需求牽引供給,積極回應老年人核心關切,不斷增加養老服務供給;另一方面,要以供給創造需求,通過創新養老服務供給,催生新業態新賽道。據統計,2023年,我國老年用品市場規模約5萬億元。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隨著銀發經濟發展,這個數字有望持續增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必將惠及更多的老年群體。
銀發經濟關乎經濟發展,更關乎民生福祉。在大力促進銀發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妥善處理好民生事業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既要以事業需要來引導產業發展,也要以產業發展支撐事業進步,推動兩者形成良性互動。具體實踐中,我們要把民生事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從老年人的就餐、起居、就醫、消費等身邊“關鍵小事”入手,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的“剛需”,同時要結合社會發展變化,培育一批適老助老的優勢產業,以產業化方式推動優質產品與服務的供給。
從社會代際傳遞看,銀發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凝聚更多共識,營造優良環境,我們期待,未來銀發經濟將成為增進民生福祉的新支點、促進產業與事業協同發展的新動能、積極探索應對人口老齡化浪潮的新模式,為全球銀發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