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碑林區:“非遺+”提升服務品質
近日,陜西省西安市交大附中興慶校區的大操場上洋溢著喜慶的氛圍,同學們沉浸在傳統文化帶來的美與感動之中,玩得不亦樂乎。原來,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攜碑林棉絮畫、碑林王氏布藝、碑林彩塑、關中葫蘆、西安剪紙、陜西纏花等傳統技藝走進校園,讓學生通過“我心中的傳統文化名片”游園會活動,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歡歡喜喜迎龍年。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對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至關重要。與此同時,非遺有著較強的融合價值,充分提煉并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無論對于傳承人群,還是廣大群眾,都具有重要價值。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多維擴展“非遺+”發展路徑,將非遺傳承與現代生活、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化提升相結合,在文化惠民、數字化傳播以及助力非遺產業發展等方面不斷開拓,留下了令群眾滿意的文化足跡。
館校合作 攜手共助文脈傳承
陜西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的漢代文物,它們記錄了一個重要朝代的發展歷程。為了讓浩瀚的歷史文化更好地被人們了解,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碑林區非遺保護中心,將非遺技藝和學生群體一同帶進博物館,系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紐帶,發揮非遺活態傳承體驗感強的特點。
在“漢風古韻傳承文明·非遺同行共育新人”活動中,非遺傳承人帶領孩子們制作漢代人物的彩塑掛件,設計精致的投壺主題棉絮畫,體驗長樂未央瓦當刺繡香囊,用剪紙剪出漢代體育IP形象,讓傳統文化“俏皮”起來。
此外,為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多元教育供給”,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于2023年分別與碑林區雁塔路小學、小雁塔小學舉辦“館校合作”揭牌共建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是我們文化工作者的責任。”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館長王敏表示,為提升服務效能、不斷強化“非遺進校園”的廣度和深度,除定期在學校開展非遺活動,定期邀請師生到文化館參觀、學習、體驗非遺外,還在學校建立起非遺流動博物館,設立非遺數字區、陳列展示區、互動體驗區,把傳統文化的種子種在學子的心中。
匠藝煥新 文化服務多姿多彩
故事發生在長安都城南處的一座莊園,一位小女孩游至此處,意外發現了傳統戲曲中的美。在戲曲老師和文化館館長的幫助下,女孩勤學苦練,呈上了一次夢幻的“碗碗腔”戲曲表演……這是由西安市碑林區文化和旅游體育局指導、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出品的原創微電影《都城南莊》中的場景。該片以“美”為貫穿全劇的線索,將發現之美、探索之美、傳承之美精彩呈現,以美的邀約,讓廣大觀眾盡情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微電影一經上線,便圈粉無數。
“有意境,有美感!”“古代的儀式感令人神往,讓人遐想無限……”同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美的《團圓在哪》《在哪團圓》兩部原創微電影,也贏得廣泛好評。“我們讓非遺傳承人化身演員,讓碑林棉絮畫、纏花、花饃、漆器等制作技藝,以及酸梅湯等非遺美食紛紛出鏡,借助微電影的拍攝及傳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深入人心。”王敏說。
此外,碑林區文化館向轄區群眾呈上民族音樂會,二胡、揚琴、琵琶、笛子、彈撥樂等樂器輪番登臺,演奏了《唱支山歌給黨聽》《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曲目,呈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恢宏磅礴的氣勢。“舞臺上,我們用藝術的形式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唱出夢想新力量,唱出當代青年人奮發圖強、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音樂專干張卓然說。
2023年,碑林區文化館還多次組織非遺傳承人開設集市攤位,通過展示、展覽、展銷的方式,搭建弘揚非遺文化的平臺,讓非遺融入當代生活,真切地走到群眾之中。與此同時,“碑林區非遺文創產業孵化基地”揭牌成立,碑林區非遺保護中心向“袋鼠爸爸”創始人何林駿頒發了“碑林區非遺文化宣傳大使”證書,將更好地通過線上渠道,讓非遺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新的一年,我們將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繼續用與時俱進的形式傳播非遺價值,讓‘非遺+’成為品質時尚生活方式,賦能群眾文化生活。”王敏說。(本報駐陜西記者 秦 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