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看到新零工的未來
【閱讀提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加強零工市場規范化建設
光明網評論員:人社部印發《關于加強零工市場規范化建設的通知》,幾個政策關鍵點值得關注。一個是在規劃上強調觸達率,要求各地要結合“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設,在用工集中的地方建設專業性零工市場,在用工分散的地方靈活設立服務站點;一個是強調數據化,招聘、引導、培訓信息都要成為動態、開放的信息流,動態把握靈活就業供求趨勢。
文件是應時而生,“時”是指今天就業的結構性壓力;也是應勢而生,“勢”是指靈活就業群體的擴大和新零工的興起。今天的零工和早年“建筑周邊行業”的觀感已然不同:創意產業中的短期項目需要“設計零工”,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業態需要“技術零工”,旺季的文旅行業需要“零工導游”,影樓業務增多時需要“修片零工”。社交媒體運營、線上教育培訓師、自由撰稿人和翻譯、網絡直播主播,都可以納入零工的范疇。可以明顯看到,零工創造了一個彈性就業空間,可救濟短期失業群體、可接納靈活就業群體,也為年輕人潛在提供了“換種活法”的可能。
截至2021年年底,國內靈活就業人員已達到2億人。也有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一線城市的靈活用工占比已達到25.6%。很難有準確數字描摹出這個數字里面,有多少家政服務、建筑維修等“傳統”零工,有多少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就業者,但從近期各地層出不窮的零工市場建設信息看,新零工正在形成趨勢,甚或將來還會改變年輕人對何謂“工作”的理解——那種對工作需有固定場所、固定組織、長期規劃的定義。政策制定者的下一步,應基于零工的新畫像跟進權益保障,提供基于各種保護機制基礎上的發展預期。
一般認為,保護零工從業者主要是指完善社保體系,如同對外賣小哥、快遞員社保體系的覆蓋。這當然是不言而喻的基礎工程,但僅僅如此,對新零工的群體特征而言肯定不夠。在此基礎上,還應考慮三重保障:
首先是建立調解和仲裁機制,當零工從業者與雇主之間發生糾紛時,需要有有效的調解和仲裁機制來解決。民政部門可以設立相關的調解委員會或仲裁機構,為雙方提供公平、公正的解決方案。第二是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對于違反法律法規的雇主或從業者,應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嚴懲違法行為,建立黑名單的威懾性,以在每一個微觀個案中保護零工權益。此外,基于新零工的人群特征,還可考慮推動行業工會建設,鼓勵零工行業內的企業或從業者成立自律組織或工會,通過自我管理和集體談判來維護從業者的權益。
新零工的興起,和當下的經濟階段與結構有關,其實也暗合其他一些社會趨勢,比如數字時代的去工廠化、去辦公室化的生活,可見的未來肯定會繼續擴容,并產生一些前所未見的工作景觀。政策制定者需要做的,是發揮出政策對未成形市場的牽引力,讓彈性的工作也是安全的工作、體面的工作,保護好一個既可兜底、又可通向多種可能的靈活就業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