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文物主題游徑 打造文物旅游品牌
“斯文在茲”山東儒家文物主題游徑、“大漢紫道”陜西文物主題游徑、“蜀道金牛”——蜀道(梓劍昭段)文物主題游徑……當前深入人心的文物旅游品牌正逐步形成,各地積極開展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努力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真正活起來,更好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做好頂層設計 統籌游徑建設
近年來,文物熱、世界遺產熱、考古熱、博物館熱等不斷出圈,社會公眾渴望獲得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更具魅力的旅游產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批融入人民生活、服務人民群眾的優質文物主題游徑。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統籌資源,建設中國文物主題游徑,開展主題游徑宣傳推廣,推動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組織設計了‘讀李白游神州’中華文化主題旅游宣傳推廣活動,旨在聚焦文物遺址、歷史文化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聯合各地推出一批中華文化主題旅游線路,開展相關旅游推廣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許多地方通過發展李白線路,已經在游客數量和經濟效益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一步,資源開發司將繼續推動文物主題游徑建設,推出更多主題線路,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也讓詩和遠方更加美好。
國家文物局也積極做好頂層設計,探索建立跨地區協作機制,系統謀劃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聯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通知,決定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四川、廣東等10省簽署協同推進工作協議,委托專業機構開展文物資源梳理、價值研究挖掘、規劃編制等工作,推進“東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2023年11月,國家文物局在廣東惠州召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對各地開展主題游徑建設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推動更好發展。
“作為首條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試點,‘東坡行旅’以文物為主干,以價值為魂,梳理東坡的人生階段,形成以時間為軸的主線脈絡,講述東坡人生故事,彰顯東坡當代價值。”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盧遠征介紹,“東坡行旅”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文物資源與周邊非文物資源整合聯動,構建起以文化為內核的文旅深度融合片區、線路,打響東坡文化IP,形成以東坡文化賦能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城市品質提升的新格局。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文物主題游徑是推動我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作用愈發重要,建成一批文物主題游徑對于促進文物與旅游深度融合,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都具有積極意義。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推進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和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的規劃編制工作。
積極探索推進 建設成果初顯
近段時間,各地積極探索區域性和縣域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北京、天津、陜西、黑龍江等省份發布了多條文物主題游徑。河南鄭州、湖南平江、內蒙古赤峰等地區舉辦了多種形式的文物主題游徑的學術討論壇等活動。福建省泉州市文物局、中國旅游報社聯合舉辦了2023泉州市文物保護利用和安全管理暨文物主題游徑建設研討培訓班,圍繞主題進行授課,并組織開展廣泛交流互動,積極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助力泉州“世遺之城”煥發新光彩。山東、陜西、四川、江蘇等省份明晰了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建設思路。
“‘斯文在茲’山東儒家文物主題游徑建設以孔子及早期儒家思想的傳承發展脈絡為線索,形成‘禮樂尋根’‘齊魯圣跡’‘洙泗流韻’三大板塊。圍繞游徑主題的價值闡釋,梳理遴選相關資源,建立了以核心資源為主、支撐資源和候補資源為輔的資源體系,并將三大板塊游徑資源串珠成鏈,打造游徑線路。”山東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劉續兵介紹,游徑重視教育功能實現,創新社會宣傳手段。同時,當地還積極打造深度研學修學旅游產品,賦能特色民宿、夜經濟等新型業態,構建基于文物主題游徑的文旅融合新局面。
“‘大漢紫道’陜西文物主題游徑依托漢代大遺址及其串并聯的文物保護單位與人文景觀資源,圍繞‘一條主線·三處重要發展節點·四大重點發展區域’空間布局,著力于‘漢+N’資源融合發展模式。”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王偉介紹,游徑以漢長安城遺址、禮制建筑區遺址、渭河橋遺址、西漢帝陵等11處遺址和渭河為核心,以“漢遺址+漢文化+文物主題游徑+文化IP”為規劃思路,構建了“主游徑”+“拓展游徑”多條游徑線路。
“蜀道是開鑿于戰國時代、沿用2000多年的連接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的中國古代大型交通體系,橫跨四川、重慶、陜西、甘肅四省市。‘蜀道金牛’——蜀道(梓劍昭段)文物主題游徑建設選取梓潼至昭化段金牛道作為先期建設重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所長叢宇介紹,游徑分段闡釋文物主題,確定打造“天險劍門·出川入蜀”“翠云皇柏·千年州城”“雨霖七曲·藝萃文昌”三大主題,將昭化古城、劍門關、劍州古城、七曲山四大主題節點作為核心引擎,通過古道本體及其設施、核心文物資源的展示利用,串點成線釋放文物活力。
“‘江南·斗米尺布’——文物主題游徑以江蘇環太湖地區(尤其是太湖以東水鄉地帶)為核心開展,涵蓋42處文物點、8處備選點等資源,將環太湖區域劃分為‘蘇湖一熟天下足’‘繡云織霞機杼聲’‘晴耕雨讀修文業’‘貽谷高義傳千秋’‘農桑錫紡工商興’‘春雷陣陣滿地紅’六大主題片區。”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沈旸介紹,江蘇將依托“江南水鄉”總體IP,圍繞“斗米尺布”主題細化深耕,堅持打造具備認可度、突出代表文化內涵的品牌符號,以多元手段激發游徑熱度。同時,加強對游徑周邊相關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串聯,提升文物主題游徑的開發潛力。
借鑒成熟經驗 更好推動發展
文物主題游徑發展由來已久,我國香港地區旅游部門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便開展了“文物徑”建設工作,廣東省自2016年開始進行主題游徑探索、創造和建設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香港現在有多條文物徑。其中,特區政府發展局至今共建立‘屏山文物徑’‘龍躍頭文物徑’‘中西區文物徑’‘賞·識港大歷史建筑’4條文物徑。發展文物徑也成為政府與新界宗族合作保護和推廣香港中華文化遺產的好例子。”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古物古跡辦事處總文物主任蕭麗娟介紹,香港的經驗是在籌備時需要考慮業主和參觀人士的權益和想法,也要平衡對外開放和文物保護。文物徑開放后,更要與時俱進,除了適時維修更新設施,也要通過組織不同活動,賦予文物徑活力,并加入嶄新科技,豐富參觀體驗。
“2016年,廣東啟動了南粵古驛道保護與利用工作,至今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向東、西、南、北4個方向延伸的南粵古驛道線路網絡,串聯起1200處人文及自然發展節點。以古道網絡為基礎,廣東多措并舉,結合體育、文化、旅游等發展,讓群眾踏上古驛道、走進古鎮古村,讓鄉村煥發活力,真正實現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介紹。
“廣東省目前已發布約120條各類主題游徑。今后,廣東將在文物主題游徑建設的框架下,整合原來的游徑,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物活起來,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龍家有表示,文物主題游徑的提出和建設,為文化和旅游發展注入了濃墨重彩的新文化基因,為文化精神的傳承弘揚增添了喜聞樂見的方式,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場景、新名片和新嘗試,必將有利于推動文物資源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發出耀眼的光芒。(本報記者 徐 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