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員“慢就業”及其治理
作者:陳建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特別強調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這是我們黨著眼于新時代新征程,針對新形勢新情況做出的新的重大部署和要求。保障青年就業是穩就業的重要方面。其中,青年人員慢就業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討論。綜合來看,慢就業主要是指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人員就業過程緩慢,具體表現為找工作時間相對較長,或者以培訓、社會實踐等方式推遲就業,或者暫回家中等待就業。慢就業相對于傳統的出校門進職場、畢業即就業的模式是一種重要的轉變變化,有深刻的經濟社會根源。
理性看待慢就業模式轉變的成因
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看,慢就業是技術快速變革環境中青年人員不得不直面的一類風險。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新一輪快速的技術變革期,新的、更好或更便宜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加速向各行各業滲透。新一輪技術變革對不同技能的需求變化具有較大差異性。某些傳統行業的工作崗位可能會被自動化技術或機器人取代,從而減少了相關崗位的需求。與此同時,盡管新興技術領域的就業機會可能會增加,但這些機會通常需要具備新的技能和知識。這意味著青年人員需要更具競爭力的技能和教育背景,或者具備適應新環境和學習新技能的能力,才能在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因此,對于大量沒有職場經驗或技能匹配度較低的青年人員來說,他們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就業困難和慢就業風險。
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慢就業是宏觀總需求周期性不足所導致的一類群體性就業代價。當前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正處于新一輪貨幣緊縮周期尾端,緊縮的貨幣政策在有效控制通脹的同時也抑制了宏觀總需求,導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需求大幅下降。我國作為全球貨物出口貿易大國,首當其沖受到發達國家緊縮貨幣政策副效應的波及,外需回落較快拖累經濟增長。當外需下降時,出口導向型產業(如制造業、出口貿易)的需求減少,企業可能會減少生產規模或關閉部分生產線導致勞動力需求減少,跨國公司也可能會減少投資和招聘需求。這意味著外需不振將導致我國從事對外貿易的企業或跨國公司提供的工作崗位會減少,從而對青年人員的就業前景產生不利影響。
從就業心理的角度看,慢就業是青年人員在經濟環境影響下基于自身期望和追求的一種自適性調整。200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青年與之前代際的青年時代相比,面臨著大為不同的成長環境和工作心態。新一代青年更加注重工作的個人體驗,追求工作的意義和滿足感;他們更傾向于從事他們真正感興趣和熱愛的工作,而不僅僅是為了謀生而工作;他們可能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上,而不是急于就業;他們希望通過工作實現個人成長和發展,而不僅僅是追求經濟利益。因此,他們可能更傾向于選擇彈性工作時間、遠程工作或自主創業等方式,以便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當就業市場變得更加緊張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時,這種注重個人體驗的心態可能促使青年人員更加謹慎地選擇找工作,或者選擇“慢充電”等方式“從長計議”,從而延長了他們的就業過程。慢就業可以被視為200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一代對于就業心態的自適應調整。
謹防“慢就業”成“不就業”或“躺平”
謹防“慢就業”的青年人員變成“沮喪”的青年人員或“躺平”的青年人員。盡管慢就業是一種畢業后找工作的過程相對緩慢或困難的情況,如果任由其發展可能導致青年人員感到沮喪(認為找不到工作而放棄找工作)和退出勞動力市場,產生多方面影響。如果大量青年人員因找工作過程漫長而退出勞動力市場,這不僅形同人力資源浪費,還可能產生一定的家庭和社會隱患。慢就業的青年人員可能需要依賴家庭支持或陷入財務困境,這不利于提高青年人員的婚育意愿。更重要的是,高質量就業對于青年人員來說不僅僅是經濟收入的來源,也是個人價值和成就感的體現。當青年人找不到工作或找到的工作與自己的期望不符時,他們可能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從而產生“躺平”情緒。
青年人員是國家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促進青年人員的高質量充分就業,可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發揮青年人員的潛力和創造力,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青年人員通常具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在技術、科學、文化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而通過創新和創業可以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因此,促進青年人員高質量充分就業有助于極大激發創新和創業活力。此外,促進青年人員的高質量充分就業,可以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性。當青年人員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并獲得合理的收入時,他們會更加滿意和穩定地參與勞動市場,減少社會不滿和不安定因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以積極就業舉措緩解慢就業難題
緩解慢就業難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青年人員更好地規劃職業發展,提高就業的成功率和職業發展的質量,從而降低慢就業的風險。
一是加快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校企合作,不斷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青年人員的受教育年限普遍較高,但是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制約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適應性。因此,要以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引領加快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包括各級各類的入學選拔機制、專業化培養體系、職業規劃培訓等一系列內容都要以增強就業對經濟環境變化的適應性為參考。與此同時,要支持學校搭建平臺深入推進校企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不斷夯實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能力基礎。
二是完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增強就業政策與財政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等政策的協同性,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就業吸納能力,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面臨宏觀總需求周期性不足和外需不振的經濟環境,要進一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在制定財政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時,要將就業指標納入政策制定的考量范圍,確保各項政策的實施能夠促進就業容量增長和就業質量提升。與此同時,政府要加強對新興產業和創新領域的支持,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在高科技、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領域,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要完善創業支持政策體系,提供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和創業資金等支持措施,為青年創業者提供更好的創業環境,鼓勵和支持青年人高質量創業帶動就業。
三是推進勞動力市場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加速就業信息的公開和流動,為青年人員提供及時的就業崗位信息和職業發展指導。政府就業指導部門需要加強與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合作,建立數據共享和合作機制,獲取更全面準確的就業信息。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政府可以協助青年人員更好地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和趨勢,為青年人員提供更精準的就業信息和職業發展指導。政府可以通過多方合作機制,鼓勵企業及時提供招聘信息,組織招聘活動、職業咨詢會等,為青年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指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