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何以回鄉入鄉
作者:王春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鄉村振興和鄉村現代化,離不開青年的作用。但是,在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時代,青年更多的是在城市追求他們的夢想。如何讓青年回鄉入鄉發展,應是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破解的難題。要認識到,鄉村再也不是青年占主體的社會,未來應該也是如此。對青年來說,只要城鄉之間有自由流動和選擇的政策體制,青年在鄉村振興和鄉村現代化上就有可能和機會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應有的作用。
如何看待青年“回流”現象
學界對于青年回鄉入鄉的關注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1年張士軍在《初論青年民工“回流”現象》一文中最早觀察青年“回流”現象,并分析這種“回流”的社會和文化意義。“回流”“回鄉”等現象出現后,有關的研究也在增多和深化,對何以返鄉這個問題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解讀。有的從體制政策上給出解釋,比如戶籍制度、社會保障乃至國家發展戰略對農村流動人口待在城市會有很多制約,同時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也為其回鄉提供了一些機會和激勵;有的從收益與成本角度去理解農村流動人口的行為,尤其是回鄉行為;還有研究者從個體心理等層次上從回鄉者對“家”與“業”的理解上去分析他們的行為和做法以及青年農民工的情感適應問題。有關研究開始關注到青年農民工的回鄉現象,甚至是女性青年農民工現象。農村流動人口返鄉的原因或動機是多樣的,不同角度的探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者解釋力度,但是并不全面,需要關注其中的重點原因或重要影響因素。
首先,農村流動人口這個群體并不是完全同質的,內含多樣性,并越來越趨于多樣性,這就決定了不同人“回鄉”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并不都是由同一因素在發揮作用。比如,當我們在這里討論青年農民工回鄉或入鄉的時候,在考慮影響他們行為的因素時候既要看到一些共性的因素,又要意識到不同青年的不同訴求、不同經歷以及不同條件的影響。
其次,從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進入鄉村的青年雖然不多,但是,在過去一段時間或者說三十年中陸陸續續都存在,其中不僅有青年農民工回鄉,還有城市青年進入鄉村去發展和生活,現在對后者進村的研究基本闕如。城市青年進入鄉村,不同于青年民工回鄉,這里稱前者為“入鄉”。當我們討論鄉村發展和振興需要青年的時候,不僅僅局限于回鄉的青年,而且還應考慮到入鄉的青年。這兩類群體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差別,但是他們都是鄉村發展和振興所需要的,而且入鄉的青年有可能會發揮一些獨特的作用,這也是鄉村發展和振興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基于以上兩點認識,這里將入鄉青年納入到討論視野,并與回鄉青年作比較分析,探究他們怎樣得以回鄉或入鄉以及如何破除面臨的困境得以長期在鄉村獲得生存和發展,最終歸結到對他們回鄉入鄉以及在鄉村發展的機制分析上。
青年回鄉入鄉的四種類型
什么樣的外出青年選擇回鄉入鄉呢?他們采用怎樣的方式回鄉入鄉呢?這里總結出了以下四類回鄉入鄉類型:
主動回鄉入鄉。青年主動回鄉或者入鄉,去鄉村就業或創業,改變鄉村的面貌,帶動鄉村現代化發展。主動回鄉或入鄉的青年,大多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有一些明顯的資源優勢,比如在外賺到了一筆錢,或者積累了不少經營經驗,或者構筑了一些市場網絡等,他們覺得回鄉入鄉,可以憑借這樣的優勢,找到發展的空間和項目。二是他們有很強的自主判斷和抉擇能力,不會人云亦云,他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較堅定地認為自己一定能干成自己想干的事情。三是這是一群受價值影響和左右的青年,他們會對鄉村或者傳統有著明顯的偏好,更喜歡鄉村的生活、人際關系和環境,或者他們有著強烈地改變鄉村、帶動鄉村現代化的取向等。不論是主動回鄉的青年,還是主動入鄉的青年,他們對到鄉村總體上有比較多的思考和認識,至少有自己的獨特想法,他們不僅僅是到鄉村尋找就業機會,而且會采取出乎許多人特別是村民意料的行動,會給鄉村帶來一般人不具有的影響。
被動回鄉入鄉。這部分被動到鄉村的青年中大部分是回鄉青年,很少是入鄉青年,即使有入鄉青年,很大可能是為了躲避在城市碰到的一些難題,比如在城市經營出現破產,于是乎就跑到農村待一段時間,看看能否尋找到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和機會。被動與主動的差別不僅在于回鄉入鄉的動力機制不同,而且還表現在他們回到或者入到鄉村的行動和計劃是有差別的。當然會有人將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去尋找新的就業和創業機會,但是總體而言,大多數被動回鄉入鄉的青年是準備不夠的,而且也缺乏積極尋找發展機會的驅動力,有的人還抱著繼續外出尋找工作的打算和計劃。即使他們回流,不少人還是回到小鎮和縣城,試圖在那里找份賺錢的工作,或者做點小買賣。在小鎮和縣城就業、創業,從廣義上看也屬于回鄉入鄉范疇。除主觀上準備不足外,在客觀資源方面,他們也不一定有比較好的準備。
招引回鄉入鄉。當前鄉村缺青壯年勞動力,尤其缺乏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為此,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吸引一些有特長或有其他資源優勢的青年入鄉或者回鄉就業、創業。最初政府以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去農村當“村官”,后來采用的是選調生方式,在精準扶貧中實施駐村干部和包村干部的做法;與此同時,國家還采取一些傾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中西部貧困地區支教,實施特崗教師政策,還對到鄉鎮衛生院當醫生的大學醫科畢業生給予政策支持等。所以,我們會看到,鄉鎮機關、學校和衛生院乃至村委會出現了一些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他們大多就是被政府優惠政策吸引到鄉村去,成為鄉村的管理者、專業技術人才以及服務人員等,不但為鄉村輸入青年,而且還改善了鄉村社會結構,特別是這些人成了鄉村的新中產者,對于鄉村現代化產生了一定的引領影響。招引一批青年才俊,是解決鄉村人才問題的一個重要進路,其效用在不同領域是不一樣的,教育領域的效用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在醫療衛生、村莊治理等領域則沒有如預期的那樣大。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復式擺動回鄉入鄉。有一些青年并不是主動回鄉入鄉,而是被迫或者被動回鄉入鄉,隨時要離開,這是通常所說的擺動式流動的一種形式,另外,有的青年即在城鄉之間主動采用復式擺動流動形式,一般在城鄉來回跑,我稱之為“城鄉兩棲”。當然,“城鄉兩棲”的不只是青年,也有中老年人。有的青年在城市的體制內就業,比如當教師或者醫生,或者在某個研究院或設計院工作,他們利用自己比較機動的時間,回到鄉村做一些發展的事,比如改造自己的舊房子,做成民宿或者創作,有的人還帶動整個村莊發展。更多的“兩棲”青年就是在就近的城鎮打工,并兼顧鄉村的農業生產和旅游業、鄉村服務業等,他們在城鄉之間分季節地來回擺動流動和生活,因此,城鄉來回擺動就是他們兼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生產和生活的空間轉換。城鄉復式擺動的人群是多樣的,有城市青年,也有農村流動青年,更有從農村進入城市并徹底城市化的青年,他們以各種方式在城鄉之間復式來回擺動。
青年回鄉入鄉的未來圖景
在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背景下,鄉村吸引青年的能力究竟有多大?日本的案例也許對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價值:日本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實施了鄉村振興或者鄉村活化政策,大大改善了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生活環境,鄉村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鄉差距越來越小,但是鄉村依然吸引不了大多數青年。日本政府曾制定鼓勵青年到鄉村創業和生活的優惠政策,但是,響應者寥寥無幾,政策目標得不到實現。關鍵原因在于鄉村的生活和發展機會還是不如城市那么多樣和豐富,滿足不了青年求新求異的多變需求,而且青年也會考慮自己和子女今后的社會流動機會問題。
中國的情況顯然與日本還是有很多差異:首先,中國還存在一批在鄉村出生、成長起來的青年,他們對鄉村還是有一定的情感和認同。其次,市民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策、體制和結構性的制約,他們難以徹底實現城市化、市民化,其中有一些人會退而求其次,回流到鄉村,特別是在國家有更多優惠政策支持的情況下,會有一些青年選擇回鄉入鄉來尋找發展機會。最后一個可能因素是在互聯網科技日新月異以及交通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進城返鄉十分便利,不存在太多的時間、經濟和空間成本。
目前,中國鄉村吸引青年的問題或者羈絆是,農村資源要素還需要得到有效的激活,青年回鄉入鄉至少還存在明顯的市場機制障礙,不能有效整合農村各種資源,由此限制了他們的回鄉入鄉積極性和動力。所以,農村社會經濟體制和政策改革還是激活青年回鄉入鄉的關鍵機制。與此同時,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盡快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實現均等化,在鄉村享受到更多的城市般現代生活服務,也是青年回鄉入鄉的保障機制。但是,要認識到,未來的鄉村不可能是青年占多數的社會,大多數還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生活的場域,對青年來說,能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和選擇,不存在政策和制度性障礙,將可能是未來鄉村的圖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