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稼樓古鎮關閉改造,平衡好“新”與“舊”是關鍵
作者:朱昌俊
近日,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的召稼樓古鎮宣布停止景區旅游服務功能,逐步取消其余配套服務功能,謝絕游客,進行“閉門改造”。
這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鎮,在2010年世博會召開之際完成了首次修復改造,一躍成為國家4A級景區。十多年過去,召稼樓古鎮的人氣不減,為何決定關閉?2月8日,古鎮方面表示,一來,不少十多年前的設施配套已無法承受如今的大客流,不少原住民的生活也備受打擾;二來,古鎮商住并存,房屋產權復雜,缺乏整體的規劃,各個小商家的業態顯得很雷同,走油蹄髈、臭豆腐、粽子等重復出現,客單價也上不去。
距離首次修復改造僅十多年,又要再次大規模“閉門改造”,其是否有必要,社會確實有些疑慮。客觀說,如古鎮方面在回應中所說的,改造是要提升古鎮的配套設施水平,對古鎮的商業環境、居民居住環境進行整體升級,這可以理解為是更好適應市場的需要——進一步打好文化旅游牌,也讓本地特色民俗文化得到更好保存。但是,既然是古鎮,改造過程中如何實現“新”與“舊”的平衡,十分考驗改造理念和規劃水平。
事實上,盡管召稼樓古鎮年平均接待游客超400萬人次,最高峰時的日客流量突破6萬人次,但一直以來也給部分游客留下了槽點。諸如“仿古”“假”“沒有內涵”“太過現代化”等吐槽并不少。在這種情況下,修復改造十多年后又再次大修大改,會否反而會加劇游客的既有詬病,的確需要慎重對待。
具體來看,因為此次改造“涉及650多戶居民的動遷,騰出地方來為古鎮的升級做準備”,有幾個擔憂由此衍生。比如,此次改造給一些本就很新的宅院翻新,是否會造成浪費?再比如,古鎮積淀了幾百年的人文歷史,恐怕不能光靠“整體升級”“規劃整齊”來呈現。不管是為了提升居民的居住環境,還是改造商業環境,是否一定非要把當地居民的生活從古鎮商業里擇開?要知道,如今很多受游客歡迎的古鎮,其靈魂就在于保留了真實的“原住民”生活風貌,給游客留下了真正的“在地感”。如果改造后的召稼樓古鎮完全成了純粹的“商業設施”,它看起來可能更高大上了,但是否也丟掉了更重要的特色和歷史韻味?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應中,古鎮方面刻意強調了現在的古鎮“各個小商家的業態顯得很雷同……客單價也上不去”。地方想讓商業形態變得更加多元化,從而整體提升旅游消費效益的初衷并不難理解,但是,我們或許必須接受的一點是,很多古鎮的所謂“雷同”的業態,或恰恰是古鎮特色的一部分,也是區別一般古鎮和現代商業街區的重要標識。那么,在擴寬古鎮商業形態的過程中,如何讓具有特色的商業氛圍得以更好保留,包括維持它在消費水平上的優勢,可能是改造方和經營方都必須要重視的事。
旅游市場在不斷發展,我們當然不必固執地認為各方面“原生態”的古鎮就是最好的,但是,既然古鎮與“古”掛鉤,就勢必要讓游客看到它真正的“古”的一面。因此,在改造行動中,找準當地歷史文化中的那塊點金石,平衡好民居和景區、商業與“生活”、新與舊的關系,殊為關鍵。(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