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內黃縣:興產業 促富民
10月18日,在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現代農業園區,貝貝南瓜、網紋甜瓜、芹菜、黃瓜、辣椒等陸續進入成熟期,園區1000多畝瓜菜新鮮上市,預計總產量達到500多萬斤,將極大豐富當地及周邊秋季果蔬市場供應。
近年來,內黃縣結合地方優勢,緊緊圍繞興產業、帶民富的要求,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特色農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突出重點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堅持全產業鏈發展導向,引導特色產業從生產環節向前后鏈條延伸,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無縫銜接,種養加銷一體的產業鏈條。
做好示范帶動
“我們利用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對生產全過程從種到收進行實時監測控制,控制用肥量和用藥量,保證農藥零殘留,利用科學的種植方法,讓群眾吃上放心菜。”內黃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種植技術員黃軍帥介紹到。
內黃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基地是由政府投資建設、公司負責運營的一個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基地總占地1088.26畝,總投資6900余萬元,共建有25棟高標準冬暖式日光溫室大棚、45棟新型鋼架雙拱雙膜塑料連棟大棚,主要以生產和示范多種農產品種植及技術推廣和栽培技術研發。
“園區設施大棚采取聯營模式,一是由園區提供設施、種苗、技術,農戶參與管理,收購后按照比例分紅。二是園區只提供設施,收取租金,農戶自己種植管理銷售。”內黃縣現代農業園區總經理田紋路說。
隨著農業園區智慧管控、灌溉、施肥等一系列的高科技智慧系統的應用,極大的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和產量,得益于該模式,園區內傳統農業方式逐漸升級,涌現出“大園區+合作社+小業主”“公司+農戶”“農超對接”等多種發展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吸納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分享增值收益。目前已帶動當地及周邊種植戶3000余戶,每戶年增收5萬元以上。
激發產業活力
內黃縣堅持集群化發展理念,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集中,以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延伸產業鏈條,打造鄉村振興新經濟增長點。
在內黃縣梁莊鎮馮莊村現代農業種植基地里,一棟棟大棚鱗次櫛比、熠熠生輝,大棚里紅彤彤的小米椒掛滿枝頭,金秋十月小米椒進入了最佳采摘期。
“我們家種了2畝多蔬菜大棚,這一茬小米椒能賣4萬多塊錢,現在村里的蔬菜大棚規模化發展,種植過程有技術員指導,成熟后有客商收購,種植的蔬菜產量高品質好,能賣個好價錢。”內黃縣梁莊鎮馮莊村村民楊金花開心地說道。
2019年8月,馮莊村在安陽市成立了首家“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股份經濟合作社,全村782名群眾1400畝耕地統一流轉,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
在股份經濟合作社創辦的剁椒車間里,南北兩條生產線上一片繁忙。村里種植的辣椒直接賣到剁椒廠,帶動了更多周邊群眾務工、就業、增收。
“秋冬是剁椒廠生產旺季,現在每天生產量能達到80噸,一天能實現40萬元的產值。”梁莊鎮馮莊村黨支部書記馮秀占介紹,馮莊村已經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轉變成從育苗、種植、深加工再到農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的華麗轉身。
推進聚集融合
內黃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果蔬種植,果蔬產業已發展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截至目前,內黃縣蔬菜總面積達到35.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總面積達到22.2萬畝,產量達203.6萬噸。
為加快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該縣規劃建設了總占地1500畝、建筑面積110萬平方米的內黃果蔬城,著力打造“農產品產地+中轉集散中心”。
圍繞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全產業鏈,加快實施聯產品、聯設施、聯標準、聯數據、聯市場“五聯”戰略,助推當地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三大體系”,賦能延伸產業鏈、拓寬供應鏈、提升價值鏈。
為保證果蔬供應質量,內黃縣建成河南省首家蔬菜質量檢測中心,具備根菜類、葉菜類、茄果類等13類蔬菜 29種參數的檢驗能力,有效提高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早上6點,在果蔬城的市場內,一輛輛蔬菜運輸車正在加緊裝卸各類蔬菜,工人們也忙碌著進行分揀、打包。在果蔬城一家果蔬商行內,負責人王國臣正在忙著查看蔬菜的種類,檢驗產品的質量。“秋季是內黃蔬菜上市的旺季,我們除了做好本地的批發零售外,還要發往全國各地,讓全國人民都能吃上內黃的放心菜。”王國臣告訴記者。
產業強,農民富。內黃縣現代農業的崛起,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機會,搭建起了致富大平臺,打造鄉村振興新的經濟增長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