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養生健康類視頻賬號不能“唯流量論”
作者:王鐘的
標榜“名醫”主播常駐、擁有百萬粉絲的養生類直播賬號中,每天準時開播、分享健康知識的“醫生”竟無一人注明自己的姓名、所在醫院和職務。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養生直播和短視頻魚龍混雜,有的表面上講授養生知識,實際只為兜售保健品;不少視頻主播偽裝成大師、名醫賣課。還有一些視頻博主通過夸大其詞、嘩眾取寵的標題吸引用戶點擊,借此實現流量變現。
在網絡直播和視頻平臺上,養生、健康類內容早已成為火熱門類。一方面,隨著現代居民健康意識和健康需求的提升,人們更迫切地需要了解健康類知識;另一方面,人們罹患疾病或處于亞健康狀態時,也有強烈意愿了解恢復健康的方法。在當前這個資訊發達、傳播手段多樣的時代,除了求醫問藥的傳統渠道,普通人借助網絡獲取健康知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網絡平臺也有責任和能力滿足這種需求。
但是,養生和醫學知識畢竟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其傳播渠道可以大眾化,但專業門檻決不能下降??v容缺乏專業能力的主播招搖撞騙,在網絡上打著“名醫”“專家”的旗號胡說八道,輕則讓引以為真的粉絲蒙受經濟損失,花了沒必要花的錢購買保健品,重則貽誤治療,直接危害健康。因此,對于醫療健康類視頻信息的制作、發布、傳播,平臺必須出臺更加嚴格的規則。
根據最新修訂的《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和《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管理規定》,涉及醫療健康領域內容的自媒體、公眾號等須獲得相關資質。公眾賬號在注冊時應提供其專業背景,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獲得的職業資格或者服務資質等相關材料,并進行必要核驗。平臺上那些偽裝“大師”賣課的健康類視頻主播,如果沒有行醫資格,就明顯違反管理規定,平臺必須及時進行處理。此外,廣告法也明確要求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不得說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等,如果視頻主播利用平臺流量植入廣告,就必須嚴格遵循廣告法對醫藥廣告的相關規定。
即便是擁有行醫資質的醫生,也不能在網絡平臺上信口開河,利用個人身份謀求不正當利益。不久前,國家衛健委、公安部、國家醫保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在“深入開展醫療領域亂象治理”部分中提出,將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換言之,一旦有人以專業身份在平臺上帶貨銷售藥品或保健品,不管是真醫生還是假醫生,都應當予以取締。
根據上述規范要求,一些平臺已經出臺更加明確、細化的規則,比如禁止非醫學認證用戶發布疾病預防、診斷、治療、用藥等醫療相關內容,將醫療科普與健康科普作更加清楚的區分等。當然,仍然不排除有個別人士企圖打規則的“擦邊球”,比如“掛羊頭賣狗肉”,把保健食品包裝成宣稱能治病的靈丹妙藥,誤導觀眾下單購買。對此,平臺也要加強日常排查,暢通舉報渠道,對違規行為發現一起就查處一起。
現實中,公眾對很多基本健康認識并不到位,對健康類視頻產品仍有很大需求,所以優先篩選和支持科學、準確、高質量的醫療健康類信息,是平臺的重要責任。對此,平臺不妨以外部聘請或者內部專設崗位的形式,聘用專業人員鑒別健康類信息,邀請專業顧問團隊評價主播的資質和水平,對優質內容予以優先展示。無論如何,對健康類視頻產品的推薦不能“唯流量論”,而要放大那些理性、建設性、秉持專業視角的聲音。(王鐘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