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盛夏啟,新米香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一般在公歷7月6日至7月8日交節,今年為7月7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笔钍茄谉岬囊馑?,小暑節后刮起連續的東風,天氣開始炎熱,俗諺有“小暑東風十八朝,曬得南山竹也叫”。不過此時尚未熱到極致,因此稱為“小暑”。之后緊接著便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民間有“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的說法。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在小暑前后出梅,但也常出現“倒黃梅”的天氣。俗語“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說的便是小暑過后,雨水可能反反復復持續一段時間。待梅雨季完全過去,江南地區便進入伏日。
小暑時節,南方有嘗新的習俗。農人們冒著酷暑、爭分奪秒將成熟的早稻收割下來。待到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便用新米煮飯供奉祖先和五谷神靈,家人鄰里相互召喚著一同嘗新米、飲新酒,十分歡樂。此時也是田間晚稻茁壯生長的時候。農人們常說:“小暑發棵,大暑發粗,立秋長穗?!比羰谴藭r施肥、耘耥等工作跟不上,秧苗便會錯過最佳生長期,農活絲毫不得懈怠。暑天干活分外辛苦,雙腿浸在泥水中,面朝水田背朝天,上有驕陽似火,下是泥水沸騰,還要警惕螞蟥、水蛇的襲擊。農人們勞作時會唱起田歌,歌詞大多與農事有關,比如“耘稻雙腿泥里拖,兩手挖個油盞窩;棵棵稻腳都挖到,草爛肥足稻發根”。耘耥的辛勞在悠揚的歌聲中抒發出來,農耕的智慧也在吟唱中代代相傳。
小暑近六月六,六月六是傳說中龍王曬鱗的日子,各地有曬書、曬經卷、曬衣服的習俗,俗稱“曬伏”或“曬霉”。讀書人趁著伏天的陽光,將家中字畫、藏書拿到庭院中,讓陽光曬透紙頁,祛除霉味、驅除書蟲。曬書東晉便有,只不過當時此俗在農歷七月七。《世說新語·排調》記載了“郝隆曬腹”的故事,說東晉人郝隆于曬伏日袒露著肚皮在烈日下暴曬。別人來問緣故,便答曰“曬書”。郝隆滿腹經綸,曬腹即是曬書。寺院僧人亦在此日曬經。傳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經書掉入江中浸濕,不得已只能將經書曬干,此事發生在農歷六月初六,于是寺院便以此日為“曬經日”。
百姓則忙著曬衣裳,俗諺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又有“六月六,家家曬龍袍”。明明是曬衣服,為什么要說曬龍袍?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南巡到了揚州,農歷六月六這一天在城南古運河南岸恰逢大雨,弄濕了龍袍,在當地一座廟宇中待雨停后,曬干龍袍繼續前行。于是江南民間便留下了“六月六曬龍袍”之說。尋常人家自然沒有龍袍,于是翻箱倒柜把積存的冬衣拿出來,在烈日下暴曬,驅散梅雨期積攢起來的潮濕和霉味。
小暑時節綠蔭濃而萬物秀,在江南有三種時令花卉——梔子花、白蘭花與茉莉花。它們通常在小暑前后進入盛花期,因此被稱為“夏日三白”。舊時,賣花女將它們一并放在籃子里,搭上一塊毛巾,走街串巷一路叫賣。明人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比較了各種自然的聲音,比如落葉聲、山禽聲、芭蕉雨聲等,最后得出“然銷魂之聽,當以賣花聲為第一”。舊時蘇州的賣花姑娘喜歡編一個一寸長左右的麥草小燈籠,將茉莉花放在里邊,或是裝扮成小花籃,供女孩子們置于蚊帳中,枕席生香,氤氳伴夢。如今,賣花的人少了,銷魂的叫賣聲也“笑漸不聞聲漸悄”。幸好“三白”都能盆栽,城鎮街道的花壇與公園中栽種的也多。這香氣也成了小暑的期待。(袁瑾 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