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著力點
作者:毛世平、張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核心目標。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延伸至以農業為核心、農民為主體、農村為載體、城鄉協同實現現代化的一體化過程,外延拓展為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全面推進現代化的有機系統。我們要立足特殊國情、具體農情和時代背景,回答好發展什么樣的農業、怎么發展農業等一系列問題,找準著力點,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審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農業農村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突出短板。我國現有2億多戶農戶,小農戶占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和人多地少水缺的資源稟賦特征仍將是長期制約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農業基礎薄弱、競爭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動能不足,農村發展明顯滯后于城鎮,這些仍然是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短板問題。
同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經濟社會轉型、消費升級等對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出更高需求,但農業發展方式與產業結構尚未能同步調適,“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依然突出,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進一步看,外部環境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增強,給農業系統安全性和產業鏈韌性帶來新挑戰。傳統的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利用方式面臨挑戰,供應鏈斷鏈、結構性短缺成為國家農業安全的重大隱患。如何在高水平開放條件下建立更穩定的、有韌性的、可抗沖擊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是農業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以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為基本前提,以實現食物安全、營養健康、綠色低碳、有韌性和包容性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安全保障力、產業控制力和市場競爭力為核心,重點從四個方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筑牢糧食安全基本盤,端穩中國人飯碗。糧食安全是國之根本,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最大特色和底盤就是立足國內確保糧食安全。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心要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基礎上,統籌考量口糧、非口糧食物、飼料作物的供需結構關系,以及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有效調配關系。要堅持以我為主方針,深入推進藏糧于地與藏糧于技,在耕地保護、加大投入、技術支撐等方面綜合施策,提高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同時,利用好國際市場,探索建立高水平對外開放條件下多源頭、多渠道、多品種的全球農業資源利用模式和供應體系。
推動“三鏈”協同升級,提高農業質量效益。鄉村產業振興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中之重,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實現產業振興,關鍵在推動農業產業鏈、創新鏈、利益鏈協同升級。延伸產業鏈,橫向拓展產業功能,推進鄉村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閑旅游業、新型服務業與鄉村信息業深入發展,促進康養、休閑、電商等業態模式創新。提升創新鏈,將科技全方位深度植入產業鏈,加快生物種業、智慧農業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自主攻關,推動現代生物技術、設施裝備、數字化技術等精準化應用與示范。完善利益鏈,健全現代農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現實難題。為此,要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的切入點,發揮其公共服務和輻射帶動能力,賦予更多資源統籌的自主權,形成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縣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加快推動城鄉雙向開放,強化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制度設計,破除限制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壁壘,促進城鄉要素良性循環。
統籌發展與安全,增強農業產業鏈韌性和抗沖擊能力。產業鏈韌性是經濟韌性的關鍵,決定了農業抗風險能力。為此,要搭建國家糧食安全風險評估預警平臺,遵循“精準識別、動態監測、實時預警、分級控制”的思路,全面構建“全產業鏈風險—全過程管理—多層級聯動”的風險管控體系。同時,建立風險管控聯動和共治響應機制,健全國家、省、市、縣多級協同管控,各區域合作聯動,多部門聯合會商的糧食安全風險報告制度、風險研判機制和共治共享機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