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后“社恐”,心理專家:不要急著安排過多社交
“我在家里被封閉了70多天,而且不能出樓棟,這周恢復上班總感覺很慌張,好像有點輕微‘社恐’了。”家住上海市嘉定區的楊女士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在家封控的時候很焦慮,沒想到解封出來還會焦慮。”
家住在北京朝陽區十八里店社區的毛女士由于所在小區出現感染者,實施了近一個月的封控管理。“解封后我迫不及待約了朋友逛街、吃飯,可是遇到人多的地方會覺得有點害怕,很想逃回家。而且我還會擔心自己無意間到訪風險點位,造成密接或同時空密接,讓我再次居家隔離。”毛女士談到,她平時性格外向,但最近跟朋友相處時話也變少了。毛女士對自己的狀態很擔憂,并向心理醫生尋求了幫助。
伴隨北京、上海相繼全面恢復全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實施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很多市民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表示,回歸正常的工作生活后,自己會發生焦慮、逃避的情緒。對此,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心理治療師關博元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表示:“我們首先要理解,這種情緒產生的本質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并調節自我,所以要尊重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身體本能。”
內在的想法情緒、身體感覺和外界的反饋交互共同形成。
她進一步解釋,從臨床意義來說,“社恐”便是社交焦慮障礙,是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我們‘不敢社交’的行為是由長期的隔離使我們缺失對于外界反饋的接收和判斷,進而導致對外界反饋預測的偏差,并加劇不良想象。”她說,“這些負性情緒進而加重不良信念,產生一些身體反應,使我們進入惡性循環,從行為上產生社交排斥和回避行為。”
“首先要包容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其次要給自己一些時間慢慢來,不需要過早安排過多社交活動,先給自己一兩個星期回到正常環境中,一點點重新適應社交環境。”關博元建議,“另外,在變化和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一些習慣也能夠幫助我們獲得確定感和掌控感,減少焦慮。可以在一定事件上保持和隔離情況下的一致性,如入睡時間,吃飯時間等。”
最后,無論隔離還是解封,給自己自我關懷也非常重要,比如散步、運動、聽音樂、練習瑜伽等都可以有效緩解焦慮和恐懼。如果發現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持續時間過長或程度實在難以忍受,就尋求專業的醫生幫助。(王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