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實施“抓人才引育 促力量集聚”工程:到廣闊天地施展才華
清理溝渠,宣講政策,指導技術……在廣西欽州市欽南區的鄉村一線,身穿“紅馬甲”、頭戴“黃草帽”的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與村民一起勞作,把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現場答疑解惑,當好鄉村振興“宣傳員”“服務員”“技術員”。
2021年以來,廣西實施“抓人才引育 促力量集聚”工程,激勵引導各類人才到農村廣闊天地大展才華、大顯身手,著力打造一支有用、實用、管用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進入“十四五”時期,廣西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選派1.7萬名干部到“十三五”脫貧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
“我們得抓緊時間把扶貧車間升級改造為振興工坊,讓村民有活干、有錢賺。”在南寧市隆安縣城廂鎮東安村,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定向選調生、駐村第一書記王小龍正在與村“兩委”干部討論如何讓更多的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為有效緩解未能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壓力,王小龍依托后盾幫扶單位的支持,將村里廢棄閑置的校舍改造為可供加工制造的廠房,建成兩個以致富帶頭人名字命名的“農民工作室”,為村民提供了20多個在家門口就業的崗位,平均每月增收1500元。
“南寧市去年新選派1305名駐村工作隊員,其中428個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全部由市級以上單位選派。通過廣大駐村干部人才帶動,全市所有村的集體經濟實現歷史性突破達5萬元以上,2021年總收入為5.26億元,村均收入33.73萬元。”南寧市委組織部四級調研員、組織一科科長覃漢林說。
廣西還打好“鄉情牌”“鄉愁牌”,深入挖掘在外人才資源,建立人才聯絡網,引導桂籍人才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為家鄉建設牽線搭橋。
在推動各類鄉村人才回鄉政策的促進吸引下,廣西各地有不少在外經商辦企業的能人回鄉投資興業,還有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醫生、教師、建筑師、律師等向鄉村振興一線流動,為建設美麗鄉村“添磚加瓦”。
貴港市港北區港城街道富嶺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陸運山,原來在廣東某裝飾設計工程公司做總經理,在貴港市實施“鄉賢回引計劃”觸動下,他選擇回鄉。“在鄉村振興各項政策大力推動下,我看好鄉村的發展前景,回來不僅能一展所長為家鄉發展出力,也可實現個人價值。”陸運山說。
同時,廣西深入實施“雙培雙帶”工程,建立市縣鄉三級鄉土人才庫,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黨員,把傳統農民、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培育成技術型農民。目前,廣西已累計培育技術型農民15.5萬人、青年農場主2000人、農業經理人800人,培訓農村實用人才300萬人次。
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基礎上,廣西組織實施了“百名高層次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入桂”工程,支持各地各單位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型農業企業建立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指導市、縣(市、區)建立“人才編制池”6000多個,優先用于艱苦邊遠地區和鄉村一線引進的緊缺人才。
穿過古老的侗族村寨,行走在彎彎繞繞的山路,登上一處山頂向遠處眺望,滿目盡是漫山遍野的青綠茶樹。“以前我們的茶青收購價只有12元左右,‘茶博士’幫助我們創建品牌之后,茶青收購價能達到20多元,村民的收入翻了一番。”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八協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永杰說。
梁永杰口中的“茶博士”,是八協村從江蘇請來的張家港市青年商圈團工委副書記、資深制茶師李嘉雄。在李嘉雄的指導下,當地不僅成功打造了“玉蘭醇”“金香韻”等“八協紅”茶葉品牌,而且生產的茶葉也賣出了更好的價錢。如今,八協村茶葉種植面積達4180畝,年產茶青1250噸,產值達2500多萬元。
“原來茶葉采摘過度,制茶場地簡陋,制茶工藝良莠不齊。經過培訓后,茶葉質量達到了上乘。”李嘉雄說,他還會繼續到八協村進行指導,協助鄉親們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人致富。 (經濟日報記者 童 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