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海 挺進深藍
每天早晨9點,8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原校長管華詩走進辦公室,秘書孫楊就會遞過來一沓院士工作站的工作進度資料。自2018年以來,管華詩已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合作建立了24家院士工作站,內容都和打造中國“藍色藥庫”有關。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青島藍谷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3年多來,青島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以第九個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為發展龍頭和樣板,不斷放大海洋資源集聚優勢,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進海洋強國戰略落地,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期間,西海岸新區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4%,占青島海洋經濟總量的40%、占山東省海洋經濟總量的10%,眾多大國重器從這里出發,挺進深藍。
日前,光明日報調研組來到青島西海岸新區,調研走訪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哈工程船舶科技園、青島聚大洋藻業集團、正大制藥集團、青島北船重工、海洋石油工程青島公司、魯海豐海洋牧場、青島靈山灣、新區海洋發展局等9家具有示范意義的單位,并召集11家涉海單位舉行“科技興海”座談會,全面了解該區海洋經濟發展現狀,破解其高質量發展的獨特“密碼”。
破解“九龍治水”頑疾,讓藍色科創活起來
2021年9月1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青島園區正式啟用,23歲的張迪和另外321名研究生一起從全國各地來到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開始了一段不同尋常的求學之旅。
“我們將海洋教學重心由北京轉到青島,就是要整合中國科學院13個涉海研究所的優勢科研力量,利用青島豐厚的海洋資源推進科教產創深度融合。”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褚寧告訴調研組,這種變革,終極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國際化、創新型、復合型的海洋人才。
北京與青島雙城輪動,新的學習模式帶給張迪的感受格外深刻:導師講海洋科考的時候,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科學號”考察船上……
張迪說“還有更新鮮的”:在古鎮口海洋科教創新區,涉海高校全部毗鄰而居,政府掏錢建設了大學城科技館、科學講堂、體育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務場館,面向城內所有的高校師生和社會公眾開放,既避免了重復建設,又為海洋教育、科創資源共享提供了便利。
近幾年來,西海岸新區不遺余力實施高校科研院所招引計劃,強化與國內外高校院所合作。目前已集聚中科院大學海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20所高校院所,形成了國內最大的海洋學科群。
調研組也了解到,雖然西海岸新區涉海高校多、科研院所多、創新平臺多,卻存在著多而不統、“九龍治水”問題,導致企業需求與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匹配不理想,雙向賦能偏弱,大量科技成果沒有形成現實生產力。
“頑疾”怎么破解?西海岸新區工委科創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龍淼告訴調研組,新區成立了海洋委,構建了“海洋委主導、海洋辦統籌、部門抓落實、專班抓攻堅”的工作機制,吸收與海洋科創相關的駐區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共同議事決策,形成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海洋經濟管理體系。同時,設立1億元高校校長基金、1億元重大科技專項,出臺股權激勵十條等政策,深化校城融合,補齊科創短板。
體制機制的創新,讓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協同創新碰撞出了理想的火花。
“我一直謹記總書記和我交流時的囑托,三年多來不曾懈怠,就是想讓‘藍色藥庫’的發展速度快些再快些。”管華詩院士表示。
管華詩告訴調研組,西海岸新區是中國“藍色藥庫”的主要研發基地,有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數據庫,還有全國唯一的海洋藥物中試基地。目前,他領銜的院士工作站與企業的協同創新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早期介入式。如正大制藥看好了院士工作站研發的海洋類抗腫瘤新藥,提出早期介入重點開發;二是合作研發式。百洋醫藥和院士工作站圍繞海洋生物新技術,實施合作研發;三是計劃開發型。黃海制藥看好海洋生物小分子化合物的制藥前景,提出共同開發計劃。這些模式將海洋藥物研發方式由“串聯”提升為“并聯”,極大加速了“藍色藥庫”的發展速度。
高效的體制機制加上密集的政策紅利,讓新區的科創能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目前全區已集聚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69家,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市級以上創新平臺超過380家,高新技術企業882家。
補齊“領頭雁”缺失短板,讓“產業雁陣”飛起來
近期,位于青島膠州灣隧道附近的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以下簡稱“海西灣”)正迎來一股建設的熱潮。
“我們正在對這條‘巨無霸’進行碼頭舾裝和系統調試,預計很快將實現交船。”站在長249.9米、型寬45米、型深21.5米的“國信1號”船體旁,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國信中船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技術總工程師王偉堂略顯輕松地吁出一口氣。歷時一年多,這條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工船的建設終于進入了尾聲,這也意味著全封閉、游弋式中國深遠海養殖的新篇章即將拉開帷幕。
“從設想到落地,這條船,中國人等了整整40年!”王偉堂感慨道,自上世紀70年代,我國海洋漁業專家前瞻性地提出了遠海養殖工船設計理念,但限于當時薄弱的工業基礎,這一夢想就此擱淺。
2019年,隨著大黃魚等高價值魚類需求的急速提升和近海養殖的不斷增多,青島國信集團聯合中船、中國水產科研院、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等單位,開始大型養殖工船的建設探索,為支持其科研創新,政府撥付了3200萬元的專項資金給予支持。
通過聯合攻關,“國信1號”成功下水,運營后可實現全年無污染不間斷商品魚供應,對拓展我國深遠海養殖空間、促進漁業智慧化發展意義深遠。
調研組了解到,加快船舶海工產業轉型一直是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如何讓龐大繁雜的傳統產業成功“調頭”?首先,要完善產業鏈條,不斷強化上游的設計研發、核心設備制造及下游運營服務等薄弱環節;然后,要聚焦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扶持其做強做大;同時,設立兩個總規模105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為企業輸送“真金白銀”。
蝶變肉眼可見:如今的海西灣,已從傳統的船舶海工制造向深遠海、極地海域和自動智能方向發展。世界最大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核心工藝模塊、世界最大噸位級“海上石油工廠”P70、我國首座全潛式大型網箱“深藍1號”等一系列高端船舶海工產品從這里駛向全世界。2021年,新區船舶海工產業實現產值294.7億元,同比增長48.1%。
與船舶海工一樣,海洋生物醫藥企業的轉型同樣精彩紛呈。
“缺少龍頭企業引領;行業對海洋經濟貢獻率較低;產業高級化程度有所欠缺;科研成果轉化率低。”西海岸新區發改局四級調研員宋蔚一口氣列出了全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四大不足。
如何補齊短板?在全面剖析了海洋醫藥產業生態后,新區政府推出“鏈長制”工作部署,繪制了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1個圖譜”和“13張清單”,形成產業鏈條全景圖;同時,強化存量培育,鼓勵抱團發展,公布了9項支持產業發展政策,通過高質量發展獎勵和國有資本參股等形式鼓勵龍頭企業先行先試。
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讓“領頭雁”紛紛脫穎而出:正大制藥引入管華詩院士團隊和鄧子新院士團隊,其中一類海洋新藥BG136即將出爐;聚大洋與管華詩院士團隊合作研發海洋寡糖,原料產值可從每噸10萬元躍升至200萬元;華大基因以537人的科技隊伍,打造了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基因庫……2021年,西海岸新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增長超過30%。
拆“補丁”種“良田”,讓海洋生態美起來
日前,調研組從薛家島碼頭出發,乘坐漁船行駛數十公里來到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腹地。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密布著漂浮的網箱。
“別看海面風平浪靜,這海底可是熱鬧著呢。”海洋牧場經理薛清海介紹道,“我們在海底投放了大量人工魚礁礁體,為海洋生物的棲息和繁衍營造了適宜的生存條件。”
一段水下攝影資料印證了薛清海的說法。鏡頭下的海底深處一派生機勃勃:大石塊、廢舊漁船、混凝土構筑件錯落有致,海參、鮑魚、海星以及各種顏色的海草在波浪涌動下翩翩起舞。
薛清海告訴調研組,海洋牧場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海域生態。2011年以來,他們已累計放流魚苗1300萬尾,投放鮑魚苗1368萬頭、海參苗680萬頭。“大概五年前,半個小時都釣不上一條魚來。”劉家島村的老漁民劉光華說,“現在可不一樣了,魚多了不說,還有很多稀罕品種。”
“海面上有280個網箱,只有20名工作人員,承擔著約2800萬斤成品魚的全年養殖工作。”薛清海感慨,智能化作業讓養殖效率成倍提升。
調研組了解到,西海岸新區已創建14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總面積達6630公頃,是全國最大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集群。
驅車行駛在新區282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所到之處美不勝收……如果沒有過去的影像照片,很難想象,幾年前的海岸線也曾“傷痕累累”。
“以前海邊有很多養殖池,東一塊西一塊的就像大補丁。現在可美了,又是觀景木棧道又是休閑小亭子,大家都愿意來這遛彎兒。”居住在南島小鎮的居民薛舉雷經常到石雀灘廣場散步。
石雀灘的變化得益于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新區藍灣整治行動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朱科告訴調研組,截至目前,他們已拆除清理岸線130公里,修建了78公里的藍灣路慢行系統和沿海視覺通廊。
海灘更松軟,海水更清澈。每年到了候鳥遷徙的時候,丹頂鶴、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等珍稀動物頻頻光顧唐島灣國家濕地公園。
“CQC證書來了!”新年第一天,西海岸新區靈山島上的2000多名居民歡呼雀躍,他們剛剛收到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的認證,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以-1333噸二氧化碳當量成為全國首個自主“負碳海島”。
“這是全島居民35年來不斷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的結果。”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副主任姜霞告訴調研組,2022年,他們還會在島上籌建“碳積分銀行”,通過低碳積分兌換制度,引導居民和游客主動參與到減碳行動中來。
當然,無論是海洋牧場、藍灣整治還是“負碳”海島,現代化的海洋生態保護都離不開科技創新。
“以前審批一宗海域,得跑好幾個部門,真是要累斷腿,如今海洋智慧管理平臺上線,效率倍增。”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項目辦主任李勛告訴調研組。
李勛說的海洋智慧管理平臺,是新區海洋漁業、環保、海事等部門共享的數據平臺,包括基礎地理、海洋衛士、漁船漁港、預報減災、環境監測、水產養殖、海洋經濟等大數據信息。平臺上,國家、省、市、區四級海洋信息實時在線,率先實現海洋管理“一張圖”。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個一”模式
金灘鑲綠野,碧海映藍天。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調研組看到的是一幅幅依海富區、以海強區、人海和諧的美麗畫卷。新區如何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變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調研組總結為“四個一”模式:
科技為基,形成藍色經濟“一盤棋”。西海岸新區的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和“基礎支撐”,只有統籌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全方位培育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才能賦能區域藍色經濟發展。
當前,沿海各省、市已陸續編制發布“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調研組認為,要成為海洋強國戰略的實踐示范,需要以科技為基,統籌謀劃藍色經濟布局和藍色產業發展,構建全區域協同、全要素配置、全鏈條融合、全方位保障、全社會動員的“一盤棋”格局。
科技為線,串出藍色服務“一條鏈”。西海岸新區深知,增量的“雙招雙引”政策和存量的科技提升舉措是開發價值洼地、打造高峰高地的有力保障。
圍繞經略海洋藍圖,西海岸新區緊抓科技主線,以“海洋委”為統籌核心和動力主軸,打通人才、平臺、成果、產業、生態等環節,形成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海洋經濟管理和服務體系,實現政策措施從“主干道”到“最后一公里”的貫通落地,形成推動海洋強國戰略落地落實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服務“一條鏈”。
科技為冠,競出藍色產業“一群雁”。“缺少龍頭企業引領;行業對海洋經濟貢獻率較低……”西海岸新區傳統海洋產業存在的問題,也是國內諸多地區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的問題。
在推進傳統海洋產業轉型時,西海岸新區首先適應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的新趨勢,拉長以海洋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鏈條,實施“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其次是引進培育龍頭企業,給政策給資金給項目,通過充分競合,讓“領頭雁”層出不窮,逐步形成“藍色產業雁陣”,從而帶動整體躍升。
科技為筆,繪就藍色生態“一幅畫”。與陸地相比,海洋生態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短板”,在保護海洋生態的同時如何實現海洋開發利用的可持續性,亟須破題。
在海洋生態保護上,西海岸新區通過“三個堅持”實現了創新發展:堅持綠色發展。通過深耕現代海洋牧場和深遠海養殖打造“藍色糧倉”;堅持創新引領。通過陸海聯動基金、藍色產業基金、海洋碳匯、氣候投融資等創新為海洋生態保護提供資金支持;堅持智能化發展。打造海洋綜合管控的“藍色天網”,讓各類海洋要素信息向平臺聚集,實現海洋管理“一張圖”,繪就大美藍色“一幅畫”。
(調研組成員:青島大學黨委書記、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金焱,青島大學經略海洋研究中心教授孫繼國、副教授趙玉宗,光明日報記者劉艷杰、光明日報通訊員汪霏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