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
【專家視角】
作者:楊垠紅(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批德法兼修,深諳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法治人才培養內涵日臻完備,法學專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教育相融合的法學教育體系已經形成,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規模和質量不斷增強和提高。但同時,我國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仍存有一定短板,不能完全滿足法治建設戰略需要。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實踐體系上的局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一是重視專業教學,對道德思政強調不足。思政教育引領性薄弱,思政教育主心骨作用發揮不明顯,思政教育與法學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在提高學生政治思想覺悟、堅定法治中國內生信仰的針對性與實踐性方面有待提升。二是傳統實踐教學的碎片化與案例的簡易性,對實現法學實踐教學的體系化與現實性,解決教與學脫節、學生應用能力不足等問題成效不彰。三是傳統校內外法律診所教育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理論與實務缺乏有效聯動,雙師型師資不足,思想引領教育弱化,忽視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四是傳統實踐平臺有限,資源共享程度較低。傳統實踐平臺、實踐場所基本局限于司法部門與律所,并且學校與他們之間的合作機制較機械。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覆蓋面較小、參與性不高、實效性不強,難以實現校際、校內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和實踐教學的常態化。
為突破上述局限,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創新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實踐體系。
堅持“德法兼修、強化應用、突出卓越”的新理念
堅持新理念,加強思政教育,引領、夯實人才培養方向與基礎。
一是德法兼修。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強調,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當前法學教育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尤其要將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政治價值引領多維契合,助力各類專業理論、實踐課程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實現德法并重。將服務于法治中國建設的教育目標定位落到實處,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學子對法治中國的內生自信。
二是強化應用。除引導學生在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等鍛煉執行法律、運用法律能力外,還要開拓實踐應用新領域,引導學生了解法律、黨內法規的評估與咨詢活動,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講授立法技術、立法規范等立法學知識,開展黨內法規研習,以回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現實需求。
三是突出卓越。開展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要以高端的理論成果作為支撐,以綜合的平臺作為依托,以科學研究成就卓越,以遴選機制激勵卓越,以優秀師資保障卓越。
優化組合,建立遞進閉環的實踐教學模式
創設新模式,改進實踐教學體系,提升教育教學整體性。為了克服傳統碎片化教學的缺陷,可以建立“實驗實踐課程——練內功;實訓實習——試身手;競賽法援——打實戰”的遞進實踐教學模式。
關于練內功,可從實驗課程、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入手。實驗課程是一門科技性、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各種證據的發現、顯現、分析、提取、檢驗與鑒定的基本方法,為實踐辦案中證據的辨識奠定基礎。借此,學生也能更好地參與“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的實踐課程。模擬法庭課程旨在從訴訟的中心環節(庭審)上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法律診所課程不局限于法庭審理,而是以全案處理(從接案到結案)的綜合能力為培養重點,以訴訟為基礎,兼顧法律顧問、法律談判、法律見證等非訴訟業務。
關于試身手,每學期一次的實訓和畢業實習猶如就業的“嘗試期”和“試金石”,讓學生在不同的現實法治職場試試身手,以便尋找合適自身的職業。
至于打實戰,模擬法庭辯論賽、法律援助、法律志愿者活動都可以從不同角度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模擬法庭辯論賽可強化學生的對抗、應變能力,是對動手、動腦與動嘴能力的綜合考察。法律援助與法律志愿者活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更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
總之,我們要通過設計菜單式可選課程、開展多場所的實訓實習、舉辦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與競賽,為學生構建無縫對接、滿足個性需求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實現“四年不斷線”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全程覆蓋。
借助“引進來”,構建“校所深度融合”特色法律診所實踐教學模式
法律診所教學是一些高校效仿醫學院利用診所培養實習醫生的形式,在教學中建立法律診所指導學生參與法律實際應用,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為委托人提供咨詢與法律服務。對于傳統法律診所教學面臨的問題,我們可通過構建“校所深度融合”的診所教育實踐機制來解決。
在運行機制上,學校可提供完備的校內實踐場所、穩定的經費投入、雙向的績效激勵,將律師事務所引入校園,律師引入課堂,真實案件引入教學內容,法律實務引入實踐,支部建設引入診所。法律教育診所依托“校所融合”診所教育實踐平臺,做到校中有所,所里有師,師里有支部。“雙師型”教授+律師團隊運用豐富的辦案經驗與深厚的理論積淀,將律師職業專業素質、素養的要求融入法科生法律專業理論、實務技能知識傳授,法律實務理論與實踐模塊兩者交替進行,形成技能理論授課與真實案件交替,“全案跟蹤、多維視角”的有效學習閉環,達到同步課程中有實踐,實踐中有同步課程的同步實踐教學。建立科學考核評價。即分別設置學生、導師考核評價機制,校外第三方實務專家考核機制,注重階段性評估、反饋和總結的全程考核,確保診所教育的實效性、可持續性。
在管理機制上,創新雙師型互聘互研機制,學院聘請律師作為實踐導師,律所聘請教師作為兼職律師,將實踐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帶入高校,在校內實踐基地開展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教學,在互聘雙方優勢互補的基礎上提升協同育人效果。構建學院黨支部建在診所的管理制度,借此發揮支部戰斗堡壘先鋒作用,彰顯黨員先鋒引領示范作用,言傳身教,激勵師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通過“走出去”,搭建高階平臺,實現師資多元化與資源共享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為了解決傳統實踐平臺有限且資源共享程度較低的問題,高校要主動走出去,加強校府、校地、校院、校所、校企合作,與立法機關、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等共建高規格基地,進一步拓展高校與泛法務部門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聘請立法者、執法者、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人員等實務部門優秀專家參與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共同開發優質教材、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指導畢業論文、共同建設實踐基地,構建立體教學體系,實現教師資源的多元化、共享化,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界別的學科研究,拓寬學生解決疑難法律問題的視野和思路。
為了提升資源共享程度,還應積極促進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在法學教育中的運用,聯合法學綜合實訓平臺(物證技術實驗室、模擬法庭實驗室、案例診斷室、司法大數據平臺、法學虛擬仿真平臺等)和實務部門的數字化法治實務資源構建“智慧+法學”教學模式,打造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智能互動的信息共享云平臺,使學生接觸真實案件材料、與實務專家交流時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疫情常態化下法學教學提供便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