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衣服上印祥云、仙鶴就是“國潮”嗎
作者:王鐘的
搜索“國潮”服裝,滿屏都是祥云、仙鶴的圖案;賣痔瘡膏的老字號跨界賣起口紅;部分以“獨立設計”為賣點的國潮產品深陷抄襲風波……近年來,“國潮”在獲得廣大消費者追捧的同時,也在產品質量、品位、原創性等方面暴露出問題。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國潮”不應是一個空洞、平鋪直敘的概念,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立體景觀。國潮產品走紅,不僅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體現,也是生產經營者研發實力的彰顯,因為國潮產品是在充分領悟中華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使用習慣和價值取向的創新。有“國”更有“潮”,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但在現實中,看到部分成功創新案例帶來的豐厚利益后,很多不具備資質與能力的商家也蠢蠢欲動。一些商家用“國潮”作為幌子,給產品貼上傳統文化的標簽,卻忽視基本的質量和使用功能。合格的國潮產品,既要有精美的文化“包裝”,也離不開扎實的“里子”。一些老字號之所以始終獲得消費者信賴,正是因為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對產品質量的高標準嚴要求。
國潮產品成功的“秘訣”,既有國畫、書法、篆刻、印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加持”,也離不開別出心裁的創新。如此,知識產權保護就成為促進國潮產業有序競爭的重要一環。針對設計抄襲現象,要按照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明確邊界、加強管理,嚴懲抄襲、剽竊的經營者,讓踏踏實實搞創新的企業得到正向激勵,讓缺乏創新實力的企業自然淘汰。
此外,在嘗試將一些地方傳統技藝、傳統藝術開發成國潮產品時,要注重“原產地保護”。行業協會不妨牽頭注冊商標,進行產地認證。經營者只有滿足相應標準,才能被允許使用有關商標。一些掌握國潮核心元素使用權的機構也要“潔身自好”,慎防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至今的招牌與形象。
“國潮”的本質,不僅是傳統文化和馳名品牌的結合,更體現了中國制造的升級迭代。優秀國潮產品的脫穎而出,是消費者反復比較、權衡的結果。只有切實尊重消費者、保護消費者權益,國潮產品才能在市場上長盛不衰。
“國潮”之熱,并不是“蹭”出來的。它是中國經濟發展、民眾生活品質提高的背景下,消費者自然流露的文化自信;是市場成熟、規則意識健全的基礎上,經營者披沙瀝金的競爭結果。讓“國潮”長熱,讓“中國風”持續吹向世界,離不開健全的法治環境與成熟的法律意識。(王鐘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