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咸新區: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陜西西咸新區——
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王樂文
近日,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的陜西高端機床創新研究院內,秦川集團齒輪磨床性能提升課題科研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技術攻關。
“我們希望在短時間內有一些突破,真正在核心功能部件、整機工藝技術層面上實現追趕超越。”陜西高端機床創新研究院院長趙萬華說。
搭平臺,為創新發展裝上“推進器”
去年3月,陜西省在西咸新區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聚集高校、院所、企業、金融、區域資源,打造立體聯動的“孵化器”、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和兩鏈融合的“促進器”。1年來,伴隨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源源不斷地聚集,包括高端機床創新研究院在內的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和科創平臺正在西咸新區平穩落地并快速崛起。
在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秦創原秦漢科技創新區正在加快構筑生命科學創新中心、智能制造創新中心、數字文化創新中心、軍民融合創新中心與新絲路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基地、離岸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四中心兩基地”的創新產業布局已初現輪廓。
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的西部科技創新港,29個研究院、8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300多個科研基地和智庫已經入駐,包括40余名院士在內的近3萬名科技人才在這里盡情揮灑汗水追逐夢想。
“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西咸新區始終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促進各類創新要素高效聚合,持續優化科創生態,為陜西高質量發展集聚強勁的新動能。”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楊仁華說。
去年以來,西咸新區累計新增科技型企業291家、孵化器12家、專業服務機構48家、新型研發機構27個。65家單位通過秦創原提出人才、技術等方面需求227項,有85項通過“揭榜掛帥”成功匹配團隊,在西咸新區落地的142戶企業中,“專精特新”企業達95%。
促轉化,為提質發展裝上“加速器”
正在西咸新區建設的秦漢新城大醫科技城總投資23億元,占地近400畝。項目建成后,將吸引帶動上下游高端專科醫院及檢驗、影像、血透、病理等第三方機構入駐,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綜合醫學中心。
該項目的主導企業西安大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創新放療設備研發生產的專業化產業集團,擁有400多項知識產權,發明專利超過100項。該公司已經實現了大部分零部件國產化,技術和產品處于國際先進行列,裝機用戶超過100家醫療機構,治療患者超過100萬例。
大醫集團董事長劉海峰表示:“大醫科技城的建設是我們科研成果產業轉化的成功探索。期待項目建成后,為區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廣大人民提供優質、高端的醫療服務,為‘中國智造’促進醫療行業高質量發展助力。”
西咸新區予果微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6輪股權融資,將建成面向全球的疾病精準診斷平臺;西安奧卡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企業級存儲和數據平臺研發,擁有64項發明專利認證、21項軟件著作認證,成為國內分布式軟件存儲領域的一匹黑馬;陜西三毅有巖材料有限公司填補國內多項行業空白,占據銥坩堝及銥制品研發生產的亞洲領先地位……
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重大機遇和自身產業優勢,西咸新區不斷探索“政、企、金、產、學、研”高度互動的創新發展體系,打通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的通道、創新創業與金融支持緊密對接的通道、科研人員成長為企業家的通道,以更大力度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優服務,為持續發展裝上“穩定器”
“公司能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離不開國家對企業研發的大力支持。這是對自主創新更大的鼓勵。我們也將更專注于研發,努力把更多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陜西三毅有巖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巖告訴記者。秦漢新城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今年已累計為該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97萬元。
為了將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實實在在惠及企業,秦漢新城稅務局成立大數據工作室,開展一對一服務。陜西凝萬綠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綠色建材裝配式混凝土預制構件研發生產企業。去年以來,工作室根據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政策,讓該企業享受到了311.51萬元的政策紅利。
“我們前期經過大量的考察對比,認為西咸新區更能夠滿足企業前期孵化需求,最終把企業落到了這里。”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趙炎告訴記者,在入駐初期,西咸新區主管部門在項目申報、人才引進等各方面,派出專人為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支撐和幫助。
相繼出臺優化提升營商環境18條、宜居宜業10條措施和秦創原總窗口產業定位與空間布局指引后,2021年10月,西咸新區再次發布支持秦創原總窗口建設15條措施,從初創企業的“拎包入住”,到成長期企業的融資研發,從人才隊伍的扶持補貼,到成熟企業的稅收減免等方面,全方位掃清體制機制障礙,加速科技型企業聚集發展,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下一步,我們將下大氣力抓好要素投入、服務保障、環境優化等工作,制定更好的人才政策,引導基金積極跟進創新項目,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做實、見效、成勢。”西咸新區管委會主任姜建春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