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 為老年幸福生活“加碼”
央廣網北京2月23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去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相關負責人曾透露,我國有約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人,老年癡呆患者約1500萬人。我國老年人“長壽不健康”問題凸顯,促進健康老齡化刻不容緩。
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在“十四五”時期,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調發展,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使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這將給我國2億多老年人帶來哪些新變化,如何為他們的幸福生活“加碼”?
規劃提出,要在“十四五”時期,基本建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制度框架,老齡事業和產業有效協同、高質量發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初步形成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格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郝福慶表示:“主要是聚焦老年人的‘急難愁盼’,聚焦老年人的美好生活,為全體老年人提供基本的養老服務,確保老有所養,特別要做好鰥寡孤獨、困難高齡失能老年群體的服務保障。”
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64億人,到“十四五”末期,將突破3億人。面對人口老齡化這個世界性難題,規劃明確表示,我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解決好這一重大課題。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表示,對兜底性養老服務、普惠性養老服務和生活性養老服務進行分類指導。“發展集中管理運營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推動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設施,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推進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普惠養老服務等。提高護理型床位占比,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記者注意到,“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在規劃中被首次提出。規劃明確發展壯大老年用品產業,加強老年用品研發制造,廣泛開發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還提出要在有條件的街道、社區發展嵌入式康復輔助器具銷售和租賃網點,促進優質產品的應用推廣。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璐提到,上海就有不少這樣的“康復輔具社區租賃試點”。“一直以來在老年用品領域,尤其是康復輔具產品這個行業,目前沒有完全被社會公眾,尤其是老年群體(所了解)。在這方面還需要國內其他的一些地方看到這種群眾需求,同時也設立一些類似于這樣的調試點、供應中心等設施機構,來供老百姓能夠尋找到他們滿意的、理想的產品。”
規劃提出,要不斷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盡快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逐步實現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擴大老年人慢性病用藥報銷范圍,將更多慢性病用藥納入集中帶量采購,降低老年人用藥負擔。
國務院參事、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還會將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率提高到95%,在大力發展互惠型的養老服務基礎上,特別關注失去自主能力的老齡人群。
此外,規劃明確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系。到2025年,養老機構普遍具備醫養結合能力。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提到:“醫養結合基本解決了在養老機構不能就醫,在醫療機構不能養老,醫療衛生服務不能延伸到居家和社區的問題,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成功舉措。”
為了讓更多老年人能在家安度晚年,規劃提出,要構建城鄉老年助餐服務體系,組織和引導物業企業、零售服務商、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拓展為老服務功能,培育老年人生活服務新業態,鼓勵“子女網上下單、老人體驗服務”。
在王海東看來,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來可期。“我們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每年打造1000個全國示范性的老年友好社區,在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娛樂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支持,讓每一個老年人都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