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渠衡水段發現唐宋武城遺址
原標題:永濟渠衡水段發現唐宋武城遺址
河北大運河沿線城址勘察取得階段性成果
永濟渠衡水段發現唐宋武城遺址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過去一年多,圍繞大運河永濟渠衡水段勘察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我們正在做各種前期準備,今年的相關工作很快就會再次啟動。”2月26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胡強開始整理資料,準備大運河永濟渠有關城址的勘探工作。
大運河河北段主河道總長530余公里,是我國大運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遺產。它由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及永濟渠遺址組成,依次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5市17個縣(市、區),是連接雄安、承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區域,具有顯著的地理和人文特色。
河北省一直努力推進大運河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項目實施。其中,大運河永濟渠衡水段考古勘察項目是第一次對衡水市大運河前身永濟渠進行的系統考古勘察,系對衡水段大運河和隋唐永濟渠故道沿岸的運河學相關資源、名城名鎮及相關聚落開展的專項考古工作。
“過去一年多,我們調查面積350平方公里,勘探8.5萬平方米,測繪20平方公里。”胡強告訴記者,聯合考古隊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衡水市文物保護研究院以及故城、景縣、阜城三縣的文保所組成,著重探尋隋代永濟渠開通后沿岸相關遺址,共發現隋及隋以后文化遺存85處,其中故城縣42處,景縣23處,阜城縣20處。包括城址、村鎮、單體建筑、墓葬、手工業遺址和航運遺跡等類型。
故城縣唐宋武城遺址、阜城縣唐代景州州城弓高城址、景縣唐宋安陵城……記者了解到,在三個縣均發現圍繞運河航道的古代地域性中心城市遺存或線索。其中,武城城址位于今故城縣軍屯、建國兩鎮,自唐調露元年(679年)移近永濟渠后,與運河相伴約1300年,城市與運河融為一體,其城市發展史即是大運河歷史的縮影。該遺址在永濟渠故道北岸,于渠道兩岸地表發現大量遺物。渠的南側發現陶窯業、骨器業、蚌器業、石作業、磨制業等類遺存,具備航運貿易場所特點。
“武城遺址周圍發現大量遺存,呈輻射特點。整個遺址符合運河型城市功能分區的特性。目前,推測該遺址為貝州(今邢臺市清河縣)至德州的地域中心城市,城址西南弦歌臺當為其文化中心。”胡強說,武城遺址的古陶瓷遺存極為豐富,僅就目前調查來看,南北瓷窯產品大量匯集,如江西、湖南、浙江、陜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窯場的瓷器。這些瓷器的發現,豐富了永濟渠河北段運河城址的內涵,是河北運河型城址陶瓷考古領域的重要發現,堪稱“古陶瓷地下博物館”。除了已發現的城址,還掌握了一些河倉、河防的線索,發現了許多一般性聚落址,這些聚落址圍繞在運河兩岸,與運河沿河中心型城市一起構成了第一層級運河綜合體。
大運河改變了衡漳大地的社會結構,對遠河地帶產生輻射效應,使社會形態發生深刻變化。大運河永濟渠衡水段考古勘察工作是河北永濟渠故道考古工作的縮影,由于歷史上連年水災影響,使河道、城址和各遺址附加了淤埋型特性,膠土層厚達2米以上,具體勘探比較困難。記者了解到,今年將對相關城址進一步展開考古勘探工作,以期明晰城址布局、城址與永濟渠的關系及永濟渠開通后沿線城址的分布規律。(記者龔正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