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獲批設立
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省政府于12月17日正式批復設立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面積包括南、北隍城島東部海域170平方公里,這標志著全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正式獲批。
“山東依海而立、因海而興,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二,國家級海洋牧場占到全國的近40%,海洋是山東發展的動能、優勢與潛力所在。”省委海洋委辦公室副主任、省海洋局副局長王仁堂表示,長島作為山東唯一一個海洋生態文明綜試區,自然條件優越,海洋資源富集,產業基礎良好,建立海洋經濟開發區能夠全面整合各類優勢資源,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領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海洋新經濟。
煙臺市副市長梁勇介紹,海洋經濟開發區將重點瞄準全國全省深遠海養殖的示范園區、鏈條完整的產業園區、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園區、數字智能引領的樣板園區和協同聯動發展的開放園區五大方向進行打造。大力開發深遠海養殖技術和設施裝備,到2035年,深遠海養殖網箱達到50座,養殖水體超過300萬立方米。同時,系統布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海洋生態保護、災情預警、海洋牧場精準化數字化管理。
當前,長島正在全力創建海洋類國家公園,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海洋經濟開發區設立之初首要考慮的問題。“海洋經濟開發區區域全部為漁業及游憩用海區,完全避讓了生態紅線,其25.5萬畝核心區、45萬畝拓展區以及爭取利用國管海域的擴展區,均在擬創建的長島國家公園規劃范圍之外,在規劃范圍上沒有任何交叉重疊。”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工委副書記、管委專職副主任李明濤表示,海洋經濟開發區重點規劃發展的生態漁業、生態旅游業等均為綠色低碳產業,與國家公園發展目標相一致。同時,海洋經濟開發區設立后,還有利于提高漁業效益、降低捕撈強度、推進物種保護,進一步提升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功能。
目前,山東省共有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139家。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是全省第140家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省商務廳副廳長張慶偉表示,海洋經濟開發區在建設過程中,將按照“1+N”布局產業:“1”即海上養殖區,包括長島南北隍城東部海域25.5萬畝核心區和南五島周邊海域45萬畝拓展區,在南隍城島設立綜合服務保障區,積極探索無居民島合理開發利用新路徑;“N”即多個產業配套基地,依托行業領域優質企業建立種苗繁育基地、加工物流基地、養殖裝備制造基地,帶動形成海工裝備制造及水產加工、漁業種業及科創等產業聚集區,通過島內島外緊密銜接、協同發展,打造種苗培育、養殖生產、加工流通、裝備制造、海上旅游等全產業生態。
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作為全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是經略海洋的重大機制創新,是推進制度型開放的創新,是拓展山東省開發區發展空間和路徑的創新。張慶偉表示,下一步,省商務廳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充分發揮省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聯合省有關部門在產業發展、招商引資、生態建設等方面加強指導服務,為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孫源澤 張凱)
(責編:公雪、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