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氣象服務加持 讓豐收更有底氣
農事活動適宜度可提前預報、病蟲害氣象風險可實時了解、太陽能泵站可實現一鍵灌溉……
在肥西縣豐樂鎮新華村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基地,更多藏糧于技的氣象智慧,正在融入每一塊農田,讓“知天而作”成為現實。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得益于安徽省氣象局推行實施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示范基地建設,通過持續強化開展全鏈條、伴隨式、精細化的氣象預報和風險預估服務,助力“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站在新鋪的水泥田埂邊,放眼望去,規整平坦的田塊一眼看不到頭。“目前油菜已經通過無人機撒播種下去,再過上十來天,將是滿眼的綠。”豐樂鎮副鎮長盛誠展露笑顏。
改造后的高標準農田迎來頭茬水稻豐收。安徽省氣象局供圖
就在一個月前,這塊田里收上來的水稻,測產最高達到了1500斤,少則畝產也有1300多斤,畝均足足增產了10%以上。在盛誠看來,今年是個妥妥的豐收年。
去年11月,豐樂鎮新華村1900多畝農田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于今年4月份竣工并種下去頭茬水稻。“過去大大小小田塊300多塊,最小的只有三分地,通過整地并田之后,變成了96塊田,單塊面積12畝至30畝不等,不僅機械化率得到了提高,畝均收益也得到了改觀。”
美麗豐收圖景成為現實,離不開智慧氣象的色彩。
今年7月中旬,水稻正處于揚花期,基地管理人員看到田里缺水之后,第一時間致電盛誠,表達了開閘放水的灌溉需求。
“對方希望我能去跟河長辦協調,但下意識在手機上打開了‘指間耕耘’APP,預報次日就將迎來連續三天的降雨,而且這個氣象數據精確到方圓1公里范圍。”盛誠回憶道,令他沒想到的是,果真第二天就下了雨,而且和預報說的分毫不差。
說話間,盛誠隨即向記者展示起“指間耕耘”APP,“通過這個小程序,隨時能看到土壤墑情,旱了澇了都有提示,澆多少水、澆多長時間也非常清楚。還能實現田間的視頻監控、蟲害監測。”
小程序智能好用的背后,是智慧氣象服務技術立下的“汗馬功勞”。
農諺講:“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今年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偶然的一次精準天氣預報,就讓盛誠切實感受到了智慧氣象賦能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和他一樣,肥西縣豐樂鎮農墾運營公司的姚月剛,如今說到氣象助力豐收也是豎起大拇指,一個勁地點贊。為啥?因為從中嘗到了甜頭。
“在氣象部門幫助下,我們實現了由會種田到‘慧’種田的轉變,現在農藥化肥使用量少了,人工成本降了,稻子收成漲了,今年每畝收益可增加200元左右。”姚月剛細細盤算道。
話里話外聽得出,氣象服務的精細指導,讓農戶種好糧、管好田更有底氣。
立在高標準農田邊的農業氣象觀測站。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在豐樂鎮智慧氣象服務基地,除了一個個帶有太陽能板的泵站,立在農田邊的農業氣象觀測站和農田溫濕度梯度觀測儀格外醒目。
安徽省農業氣象中心主任琚書存告訴記者,這是示范基地的260畝“無人農場”,即通過布設智能設備,利用5G網絡、衛星遙感和北斗定位技術,可實現旋耕、插秧、收割、灌溉的無人化。
“這些無人化作業與天氣密不可分。”話鋒一轉,琚書存繼而補充道,智能觀測站其實就是氣象和農情基礎數據的采集端,田塊的紅外溫度、裸溫、日照、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等要素,均可實時獲取。不僅如此,還安裝了農田作物層內的溫濕小氣候觀測等設備,為農業氣象服務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
良田要豐產,管理是關鍵。
眼下,油菜已經種下去。目之所及的是不久將來的成片油綠和來年開春的滿眼花黃。“糧食安全離不開氣象加持,這也是科技強農的重要一環,只有不斷增強科技硬實力,提升服務軟實力,才能把豐收緊緊攥在手中。”琚書存如是說。(汪瑞華、王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