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陽曲③ | 特色產業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10月的秋天,青山遠黛,斜陽如畫。行走在太原市陽曲縣的田間村頭,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智慧大棚內,生機勃勃的果蔬仍綠意盎然;民宿旁,溪水潺潺、炊煙裊裊,悠然的田園風光吸引著各地游客……
在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的過程中,作為農業大縣,太原市陽曲縣各鄉鎮統籌規劃,盡顯其能,發展優勢產業,培育特色競爭力,昔日一個個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小村莊,如今煥發出新活力。
擦亮鄉村底色 風景變“錢景”
由太原出發向北而行,駛出西凌井隧道,眼前豁然開朗,藍天白云、蒼翠青山交匯成一幅生態美景。
群山環抱之中,正是陽曲縣西凌井鄉六固村所在之處。村莊坐落平疇而又緊接青山,頗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你看,到處都是綠色,現在村里林木覆蓋率達到了85%。”六固村村委會副主任陳樹林說,“過去村里人忙完農活兒,最喜歡的就是坐在地堰上,看著綠油油的大山和溝里清澈的溪水,心里舒坦。”
離村不遠處還有一個名叫“三郎洞”的地方,這里依山傍水、山高林密,流泉、古樹、奇石遍布其中。近幾年,六固村依托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和三郎洞風景區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鄉村要發展,基礎設施不能孬。”陳樹林介紹,六固村作為首批美麗鄉村,在市、縣、鄉的大力支持下,投資1000余萬元,新建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硬化村內青石板路面,改造農戶上下水,建設全長6.3公里“三郎洞”旅游公路……基礎設施有了質的提升。
路修好了,設施跟上了,來到這個小山村的人越來越多。游客在這里露營、燒烤,把原生態風光拍下來發到網上,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三郎洞更是一度被評為“太原周邊十大免費自駕游景點”。據陳樹林介紹,現如今,每年能有十萬余人來六固村游玩。
臨近中午,走進秀萍農家飯店,老板娘孫秀萍正忙著張羅當天的午飯。“過去的收入來源只有務農,這幾年游客逐漸多了,我就開了這家農家樂,村里大力支持,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實實在在的收入,讓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更加堅定了村“兩委”發展鄉村旅游的信心。今年,在原有50個大棚的基礎上,該村繼續新建80個大棚,主要種植菌類,綠色瓜果蔬菜等。這樣游客來到六固村,不僅可以飽覽自然風光、品嘗特色美食,還可以到大棚采摘新鮮蔬菜,預計每棚年收入將達到8000元。
憑借扎實的治理基礎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六固村吸引的不僅僅是南來北往的游客,還有不少愿意來投資興業的企業家。
“這里有山有水,風景優美,氣溫適宜,交通便利,非常適合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很有開發價值。”四川鑫燦熠時代科技有限發展集團董事長趙雅潔在六固村考察了幾個月后感慨地說。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依托三郎洞景區,引進投資商,打造民宿、燒烤、房車營地等項目,進一步擦亮六固村作為‘全國文明村鎮’的名片,讓更多游客走進六固、了解六固,讓村子更加美麗,村民越來越幸福。”說起后續的發展規劃,陳樹林信心十足。
壯大集體經濟 激活“致富密碼”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這些年,陽曲縣泥屯鎮蘆家河村和其他村莊一樣,不斷摸索鄉村產業發展方向。具體發展什么產業,成為蘆家河村的頭等大事。
換個思路盤點下“家底”——蘆家河村緊臨尖草坪區,東西山旅游公路貫穿于村莊北部,具有明顯的交通優勢;地處蘭村泉域一級保護區,具備良好的資源優勢;2021年年底換屆后,新“兩委”班子平均年齡僅35歲,干事創業氛圍濃厚,具有突出的人才優勢。
村“兩委”多次派專人外出觀摩,邀請專家實地考察,反復征求群眾意見,最終決定引進車厘子,發展特色種植。
說干就干,村黨支部把方向、挑大梁,村委會協調土地流轉、開展技術培訓,按照“‘兩委’干部帶頭、脫貧戶全覆蓋、一般戶自籌資金入股”的合作模式,在縣扶持壯大村級集體資金的支持下,車厘子種植項目實施起來,一期營業收入達40余萬元。
車厘子種植“一炮而紅”,蘆家河村乘勢實施車厘子大棚二期項目,36戶村民按照“保底本金+五年分紅”的方式共入股86.4萬元。“沒想到車厘子能賣得這么好,游客來了都不夠摘,我當然也要種了。”蘆家河村村民陳安平看到車厘子的種植前景,積極要求加入其中。
高經濟價值、規模化種植的車厘子已成為蘆家河村特色創收產業項目。經檢測,蘆家河村車厘子果徑最大可達34毫米,成熟果實糖度可達21%,品相口感不輸進口車厘子。
實踐證明,相對于小農戶的一家一戶經營,發揮集體經濟優勢,可以讓經營規模更大、經營活力更足、發展實力更強。
基于此,蘆家河村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引領作用,繼續拓寬經營思路,夯實產業基礎,不斷增強自身“造血活血”功能,做強集體經濟建設。
“我們綜合運用企業管理思維,將村‘兩委’干部作為企業法人,將村民當作股民,通過市場化運營,推動整村農旅產業的發展。”陽曲縣泥屯鎮黨委委員、組宣委員趙璇介紹。
2022年,蘆家河村集體經濟通過村民配套住房、車厘子種植生產、民宿灣旅游接待、渣土清運服務等多個項目運行,全年收入約160萬元,經營性收入占比達到96.5%。
增產增收 現代農業裝上“數字引擎”
近年來,數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業,成為產業創新增收的關鍵,在農業領域,更是將數字技術賦能產業發展,使農業產業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占地800多畝的陽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是太原市唯一的省級農業開發區,走進位于該區的智能化玻璃溫室,最大的感受就是耳目一新。與傳統的農田和溫室大棚相比,這里更像是一座現代化工廠。依托科技力量,番茄、生菜、草莓、甜瓜等各類果蔬正在這里孕育、生長。
“我們主要采用的是無土栽培技術:一種是水培,另一種是椰糠栽培,這兩種栽培方式可實現精準施肥,杜絕土傳病害。”山西農港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人員龐婕介紹,經過他們栽培的果蔬,品質好、產量高,生產周期短。更重要的是,農藥的使用量微乎其微。
在這里,幾乎很少見到工人的身影。通過電腦操作,水肥一體化系統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長周期,進行智能化澆水、精準施肥。不僅節省肥料和水分,還能大幅提升產量,真正做到高產、高效、高回報。
“我們的優果率可達90%以上,相較于傳統大棚提升30%,可以有效提升山西省的蔬菜品質,解決山西蔬菜種苗‘卡脖子’難題。”龐婕說,園區還根據陽曲縣廣大農戶的需求提供高質量的種苗,并輔以相應的技術指導,讓農戶們感受科技帶來的效益和好收成。
智慧農業的核心是數據,數據的獲取、處理與應用貫穿著智慧農業發展的全過程。在山西農港,每個大棚內都安裝了國內領先的數據采集設備,可以實現對棚內農業生產環境的重要數據進行采集與分析,根據采集而來的數據,該公司的“智慧系統”即可對棚內的生產環境進行實時調整。這樣一來,就能輕松實現“增產、增收”目標。
據介紹,園區現有規劃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每平方米產量可達35—50公斤,是傳統溫室大棚的3倍以上,年產蔬菜6000—8000噸,年綜合收益可達8000萬元以上。
陽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的先行先試和果敢探索,不僅為當地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蹚出新路,更為省內更多農業縣(區)搭建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體系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田野稻花香,漸知秋實美。在陽曲,鄉村不只是安居的家園,更是樂業的天地。各類新業態正引領著美麗鄉村,向著產業興旺、綠色發展的道路闊步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