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制造業“主力軍”求新求變 “生力軍”厚積薄發
中國制造企業協會日前發布2023年“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200強”榜單,20家江蘇企業入圍,其中有5家企業入圍50強,比上年增加1家。此前,全國工商聯發布的“制造業500強民企”中,82家江蘇企業入圍。
一直以來,支撐“江蘇制造”成為中國制造業版圖上“重要一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優質制造企業的量廣和勢強。專家表示,面對愈發激烈的國際競爭,從此次發布的兩張榜單中,可以管窺江蘇制造企業如何“守優勢”“搏進位”。
擴規模,民營企業占比提升潛力迸發
中國制造企業協會此次對超過8000家利潤總額在5000萬元至500億元之間的制造型企業進行了數據采集研究。在遴選出的2023年“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200強”中,民營企業的占比持續提升;在營業收入、凈利潤及資產占比方面,民營企業力量不斷增強,盈利狀況穩進。
江蘇是民營經濟大省,記者梳理發現,“制造業500強民企”中,82家江蘇企業入圍,其中11家企業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我省入圍“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200強”的企業中民企占九成,入榜前50強的5家企業皆為民企,再次印證了民營企業的“主力軍”成色。
省統計局專家汪雪敏表示,隨著工業生產的穩定恢復,疊加保供穩價、惠企紓困、減稅降費等政策措施的推進,制造企業成本壓力有所緩解,民營工業活力開始凸顯,挑起了經濟發展的大梁:去年,全省民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拉動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7個百分點,有力支撐全省工業經濟較快發展。
特別是新投產企業拉動顯著,去年全省新投產民營工業企業709家,產值凈增1912.5億元,對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15.2%。其中,24家新投產企業全年產值超10億元,5家企業產值突破百億元。它們,也成為我省重點培養和未來上榜的“生力軍”。
“江蘇這次有20家企業入選制造業200強榜,總體上與我省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比重相符,展現出江蘇近年來在推進制造強省建設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北新區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丁宏分析說。
夯優勢,龍頭企業求新求變不斷“進化”
記者留意到,在制造業200強榜單中,江蘇入選的20家企業來自多個領域,排名最高的是恒力集團有限公司,列第5位。此外,沙鋼集團第18位,中天鋼鐵集團第26位。德龍鎳業、協鑫集團、新長江實業集團、徐工集團、天合光能、揚子江藥業、紅豆集團、南鋼股份、遠景能源等企業也躋身前100強,這些企業涉足領域與我省優勢產業集群也較為重合。
“從榜單中可以看出,鋼鐵、化工、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的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極為強勁,這離不開企業的不斷創新,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江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以恒力、沙鋼為例,他們屬于相對傳統的產業,但都高度重視‘創新驅動,科技優先’,投入巨資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和產學研合作,這與我省重點支持的‘1650’產業方向緊密匹配。”丁宏說。
今年6月,我省印發《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實施“集群筑峰”“壯企強企”等八大行動,提出到2035年江蘇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5%以上,率先實現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標。
實現這5%的目標,首要的就是夯實優勢、鍛長長板。“從一滴油到一匹布”而為人熟知的恒力集團,早早就開啟了轉型升級的布局,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年,集團立足于紡織行業,不斷根據自身需要向上游延伸,如今已實現‘煉油—石化—精細化工—薄膜—工程塑料—化纖—紡織’全產業鏈發展,并在全國建設了多個生產基地。”
對于制造企業而言,核心技術是生存之本、突圍之鑰。日前,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4.6萬噸X60MO管線鋼順利發往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產品將應用于相關海洋油氣運輸項目。作為行業領先的管線鋼生產供應商,沙鋼擁有完整的管線鋼產品體系,多項技術創下“第一”。
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壯大,“變”是不變的主題。“傳統行業不代表是夕陽行業。”紅豆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紅豆集團通過推進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資本來“自我進化”,并加速向“智造”蝶變。今年,紅豆在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基礎上正式升級成立研究院,集團還全面推動實施產業數字化,建設服裝、輪胎、制藥智慧工廠,紅豆西服智能工廠完成智能改造升級后,單耗成本下降10%,生產效率提高32%。
拼進位,制造企業布局新賽道持續調結構
不過也要看到,“制造業200強”榜單中,山東、浙江、廣東的入圍企業數量依舊多于江蘇,想要繼續進位爭先,地方和企業既要夯實優勢,也要打造新的增長點。
江蘇上榜企業中不乏著力布局新興產業的身影,這些企業正為傳統制造業大省江蘇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9月7日,協鑫光儲充算新產品發布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蘇州舉行,鑫辰系列儲能專用電芯等5款新品亮相。“33年來,協鑫聚焦科技、數字、綠色的能源主賽道。”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介紹,協鑫公司以全場景、全鏈條產品為基石,以AI超級智算中心為中樞,開啟數字能源消費場景新體驗,支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搶抓“雙碳”新機遇。
在我省,越來越多的企業競逐“新興賽道”,也帶動了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去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0.8%,占比較2021年提高1個百分點。
那么,為何我省頂級龍頭企業還是不夠多呢?
南京大學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吳福象對幾個省份入圍企業進行了對比分析——江蘇企業呈現出比較強的“ToB”屬性,石化、鋼鐵等產業優于廣東,而電子信息、互聯網和高技術產業明顯遜于廣東,從產業發展潛力看,后者顯然更容易做大做強;與浙江相比,盡管江蘇民營企業實力強大,產業鏈較為健全,但綜合實力與浙江存在差距,浙江此次入選企業所在的制造業細分領域,也比江蘇更多。
放眼未來,這些方面也是江蘇企業進一步補短板、搏進位的空間所在。“總體而言,江蘇要清晰把握自身發展優勢和不足,加快帶動制造企業的整體提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北新區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汪麗娟建議,要錨定戰略方向,推動戰略科技力量、戰略科技人才、戰略科技任務“三位一體”部署;錨定產業方向,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聚焦穩鏈補鏈強鏈,孵化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錨定創新方向,以“高能級”平臺激發創新“裂變”,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打造更多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企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