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套20kW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海試成功
人民網廣州9月11日電 (樸馨語)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局”)消息,近日,由廣州海洋局牽頭研發的20kW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搭載“海洋地質二號”船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試,返回廣州南沙。據了解,這是我國首次在實際海況條件下實現了溫差能發電的原理性驗證和工程化運行,標志著我國海洋溫差能開發利用從陸地試驗向海上工程化應用邁出了關鍵一步。
據廣州海洋局高級工程師寧波介紹,海洋溫差能是指海洋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由溫度差而形成的熱能,國際海洋能組織的調查報告表明,溫差能是各類海洋能中儲量最大的能源類型,開發前景巨大。我國海洋溫差能儲量豐富,但相關基礎與應用研究主要處于理論研究及陸地試驗階段。
據了解,廣州海洋局聯合多家單位攻克了小溫差寬負荷透平發電、深海保溫取水、冷水管路安裝工藝等核心關鍵技術;同時充分發揮南沙高質量產業集群優勢,系統整合了機械精密加工、電氣程控設計、低溫制冷系統等方面優勢企業資源,按照南海的實際海況研發了國內首套20kW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該裝置國產化率達到100%,且整機體積只有常規同等規模溫差能發電設備的1/3,成本低,機動靈活性強。
今年8月,該裝置在我國南海水深1900米處海域開展了首次海上試驗。試驗發電總時長4小時47分鐘,最大發電功率16.4kW,有效發電利用率達到了17.7%。
“此次海試不僅證明了自主研發的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原理可行,還實現了發電利用的實用性驗證,相關領域專家對本次成果進行評審驗收,認為該裝置技術先進,主要核心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具有較強的示范推廣意義。”寧波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