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點靚汾河岸 打造城市會客廳
一路一風景,一步一陶然。夏至時節,漫步臨汾市汾河文化生態公園,目之所及,皆是錦繡。
在綠柳婆娑的中和堤,兩側的河水波光粼粼,成群的水鳥展翅掠過,堤上五檐三層的萱樓頗為壯觀;
在水色碧綠的河面上,一座拱橋伸向湖心,雕刻精美的石欄裝點橋面,242頭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形態栩栩如生;
在“汾水古韻”景觀處,山石渾厚,瀑布飛流,一首《汾水賦》再現母親河的輝煌歷史。
汾河文化生態公園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汾河城區段沿岸,它不僅是臨汾的一張綠色生態名片,更是臨汾人民的“會客廳”。
俯瞰汾河文化生態公園如畫風景。
河之興,人之福。近年來,臨汾市加快實現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目標,永續保障“一泓清水入黃河”,汾河文化生態公園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著力建設集生態、文化和民生于一體的公共場所,打造“臨汾的城市會客廳”。
如今,昔日“遍體鱗傷”的汾河已變成水面開闊、綠植錯落、干凈整潔的生態公園。“汾河公園變化特別大,現在水更清、樹更綠、景更美,空氣越來越清新。尤其是在夜色降臨時,汾河兩岸流光溢彩、美輪美奐。”臨汾市民張滿倉看著汾河一步步得到治理,汾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來,汾河文化生態公園大力種植各類綠植,公園綠化率達到80%以上。除了常見的陸生植物外,河岸邊還生長著睡蓮、荷花、香蒲、蘆葦、菖蒲、水蔥、歐菱等十余種水生植物。
沿著公園綠道一路向前,不少居民帶著孩子漫步在公園內,他們感嘆道:“這里空氣質量好,花草遍地、水清草美的生態環境成為了孩子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今年,園區又新增了柿柿如意林、祥云跌水灘、汾河葫蘆園、中隔葫蘆帶、九州雙花境、堯井如意道等特色景觀,多處美麗的風景成了“網紅打卡點”,吸引了一眾游客前來游玩。
汾河文化生態公園水景融合。
汾河干流水質量明顯改善后,過去臟亂差的“臭水溝”已不見蹤影。臨汾市明確提出,在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的基礎上,力爭汾河部分河段穩定達到Ⅱ、Ⅲ類水體,讓汾河水量更豐、水質更好、風光更美。
河水清澈,魚兒自由搖曳,晚上的平陽大橋常常可見釣魚者在此休閑。“每天晚上吃完飯,我會到這里來釣魚放松,偶爾還能釣到幾條大魚。”市民成忠武說道。
隨著臨汾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汾河水域成為越來越多候鳥遷徙棲息的樂園。據統計,汾河文化生態公園可見杜鵑、天鵝、大雁、虎皮鸚鵡、燕子、白鷺、蒼鷺、野鴨、鶴、鸛、雪雁、黑頸鶴、黃鸝等150余種候鳥。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汾河文化生態景區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范維勝介紹,目前,公園持續推進“清死角、除盲區、強管理、提品質”專項行動,同時利用多塊閑置用地,打造特色花卉園區,保障“四季常綠、三季有花”,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臨汾古稱平陽,五千年燦爛文化輝煌巍然。基于此,汾河文化生態公園挖掘以帝堯文化為代表的臨汾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汾河文明。依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推陳出新,公園將文化元素植根于園區的各個角落,賦予景觀靈魂色彩,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臨汾堯文化的博大精深。
夜幕降臨,遠望萱樓,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美景。
在堯井文化小鎮的葫蘆制作區,推開門環視四周,無論是桌子上還是墻壁上,都布滿了各式各樣的葫蘆作品,有人物、植物、花鳥、蟲魚等。手工藝人劉春蓮介紹:“制作者主要依據葫蘆不同的形狀進行構思,或者根據靈感來選擇葫蘆。創作思路不僅來源于生活,更來源于浩瀚的中華文化。”
“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寓意吉祥。我們常常會把葫蘆送給一些老人、醫院病人和備戰高考學子,希望能帶給他們好運。”范維勝說道。
近年來,臨汾市委市政府把汾河治理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從2011年建設開放至今,公園持續優化民生服務,推動生態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完善。
據介紹,為滿足群眾的游玩需要,該市對園區各類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檢查,拆除廢棄設施,翻新老舊設施、更換損壞設施,新增缺少設施。堅持同景色景點相結合、游客多少相結合、群眾方便舒適相結合,今年,公園擺放了150張“惠民椅”,獲得游客一致好評。
為了讓更多的人走進汾河、感受汾河、享受汾河,公園開展“N+N”模式,打造“一季一主題”汾河品牌。今年以來,公園相繼開展春季“賞花季”活動,并將在夏季開展汾河品牌馬拉松、龍舟賽、美食節、520等“消夏匯”活動。此外,還將繼續在中秋時節舉辦賞月“品茗會”,配套展開賞楓活動、茶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公園活動;冬季打造汾河“冰雪嘉年華”,讓更多人感受到汾河的美好。
未來,公園還將推進暢通園區微循環建設,在中隔堤搭建人行橋,連通平陽大橋;在下游搭建浮橋,連接公園東西兩岸;打通“汾河+醫院”康養通道、“汾河+居民”的臨汾親家探親通道、“汾河+學校”的產學研通道,進一步把公園發展同城區發展融合起來,帶動兩岸及全域發展。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汾河,這條古老的“母親河”正成為一條造福臨汾兒女的“幸福河”。(攝影 盧鵬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