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山西 | 孝義:鄉路村途串起幸福鏈
蜂蝶帶香,輕絮舞風。初夏時節,走進呂梁孝義市下柵鄉,一條長近20公里的柏油馬路舒緩鋪展開來,干凈寬敞,不時有村民開著小汽車經過,直奔企業、直奔地頭。
“這路真是修到了我們心坎里!以前這條路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你看,現在這路修得多排場!”談起如今整潔寬敞的循環道路,百姓們無不贊許。
“萬畝小麥千畝谷”、“下柵寶”小米、九州香豆腐家喻戶曉;紅彤彤的蘋果、皮薄汁多的玉露香梨、紫瑩瑩的早黑寶葡萄無人不知;作為美麗宜居示范村,仁義村的矮櫻、海棠、灌木等樹種參差錯落;鄉鎮村巷道路彩繪春耕、秋種、夏收等反映農家生活畫面,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作為連接城鄉的“毛細血管”,農村公路不僅是群眾出行的通達之路,更見證了鄉野村落的振興發展。
科技賦能 夯實菜糧豐收基礎
西紅柿的秧苗鋪滿阡陌、青翠欲滴,稚嫩的果實,尚未成熟,綠油油的串串相連,愈發生機勃勃。
上午10時,伴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孝義市大孝堡鎮東盤糧村大棚內換風機自動啟用。
“設施農業基地舊塑料大棚提升改造”是孝義市的一項重要產業項目。該項目投資近2000萬元,對150余畝塑料大棚進行改造提升,在原有大棚區建設60座新型背腹式棉被拱棚。
改造后的大棚配備有水肥一體機、自動卷簾機、多功能植保機等多種智能設備,通過傳感器、攝像頭等物聯網設備,對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施肥作業等進行采集,完成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科技范兒也讓菜農們嘗到了“甜頭”。
“以前人工打農藥,這么大的棚子得一上午,現在,10分鐘就全部打完了。”今年,76歲的馬志孝擺弄起智能手機仍然得心應手。
科技賦能不僅破解了田間管理的難題,還讓蔬菜產量、品質有了提升。據測算,使用智能水肥一體機和自動防風卷簾機的大棚,節水節肥達30%到40%。與此同時,相比舊的塑料大棚,新改造后大棚內土地利用率提高,智能化溫控、通風設備可實現高品質西紅柿一年收獲兩茬,每畝西紅柿增產達3萬斤。
“三畝地,一畝地栽3000余苗,一個苗長10斤西紅柿,一共9萬斤,平均一塊一二,一茬西紅柿10萬塊錢。”馬志孝補充說道,這種棚子三面通風都挺好,以前舊的棚子夏天沒有風的時候就溫度特別高,西紅柿的品質也不是太好,這種能自動控溫,品質也就上來了。
蔬菜大棚生機勃勃。
“種地一定要相信科學,每一項農業技術,都是科研部門試驗成功后才推廣的,要積極地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在科技賦能農業發展方面,東盤糧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范忠總是愿意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早在2008年,范忠就和村里的黨員干部們一起推動建立了富東農機專業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和流轉等形式實施土地規模經營,探索開展農業現代化種植,帶領其他農戶一起種糧致富。
2009年,引進了旋耕氣吸精量播種機、東方紅籽粒型玉米收獲機等先進農業機械,示范區玉米種植全部運用了機械單粒點播、化學除草、收獲、剝皮、整地等技術,實現了玉米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作業;與山西省農業廳、山西省農科院、山西農業大學以及孝義市農業局、農機局、農技中心等多家單位合作生產,選用優種、測土配方施肥、實施保護性耕作,建立了玉米新品種、新肥料實驗展示區、玉米寬窄行對比試驗田、玉米滲水地膜試驗田、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及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區。
“去年,我們村糧食的豐收就得益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范忠介紹,“現在種地條件好多了,有高標準農田、高水平農機,還有高質量灌溉技術,農民的收入越來越高了。”
模式創新 加速實現農業振興
從大孝堡鎮一路南行,下柵鄉堯仲村的谷子長勢喜人,集中連片的谷子在微風中翻滾著綠浪。
“我們流轉農戶1000余畝土地,依托‘山西農谷’技術優勢,通過開展全程機械化操作、選用優質品種、培肥地力技術等,創建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的‘千畝有機旱作谷子基地’。”
下柵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杜玲玲表示,堯仲村耕地平整、集中連片,便于農業機械的應用和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展示,具備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種植條件。
2020年以來,該村立足實際,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進優質谷子品種,鼓勵引導農民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通過訂單種植、打工就業、提供服務等形式,與農戶建立較為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21年,首期種植500畝晉谷21號、29號優質谷子,產量約25萬斤,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余萬元,帶動貧困勞動力實現每人增收3000元。
“種這個谷子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通過化驗小米的含量,發現營養物質挺豐富。每畝產量在500斤左右,通過村集體合作社銷售,也確實增收了。”村民劉興廣計劃繼續種下去。
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業向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農業發展。近日,孝義市下柵鄉舉行2023年農業生產托管推廣會,擴大該鄉農業生產托管面積,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在現場,山西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邵林生介紹稱,基層黨組織和農戶形成雙托管模式,通過村集體統一組織,能夠降低成本,搭建起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有利于科技成果快速推向農村。
下柵鄉壇果村,綠油油的葉子映著一串串瑪瑙般晶瑩剔透的櫻桃。
近年來,下柵鄉圍繞“黨建+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堅持黨建和農業兩結合、兩促進,把“黨建+農業托管”作為農業的“一號工程”持續推廣,通過“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的服務模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推進鄉村振興賦予新能量。該鄉按照“鄉組織,村實施”工作機制,成立服務專班,組成“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小分隊”,進村入戶為農戶送去《關于“農業托管”給下柵農民朋友的一封信》,并及時向大家解答相關政策知識。
好產品如何賣出好價錢?“品牌就是號召力、影響力、競爭力,必須把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杜玲玲介紹,該村還大力實施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商標注冊品牌創建,提升農產品市場知名度。
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村里上馬的小米深加工設備,可以去除雜質、去石、碾米分級、拋光,提取優質小米;塑封設備則能將優質小米進行真空包裝,可以實現自己加工、包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下柵寶”小米也成了當地饋贈親朋好友的特色禮品。
頭雁引領 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高陽鎮仁義村毗鄰340連接線,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行走在仁義村的大街小巷,山楂樹、矮櫻、海棠、灌木等樹種參差錯落,村口的“公共廁所”在綠蔭掩映下顯得格外入眼。
和路過的村民郭金生搭話,他指著這座村子里的“旅客廁所”,炫耀地說道:“不只是旅游廁所,這幾年村里的變化可以說翻天覆地,我們村每家每戶都安上了沖水馬桶,和城里不差甚。”
仁義村村貌。
泥土路變油路,安裝太陽能路燈,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利用流轉土地組織村民大面積種植高粱,土地收益比過去種植玉米翻了兩番;招商引資,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蘆筍,土地收益從原來的每畝600元提高到3000元……村容村貌徹底改觀,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全部由村里負擔,逢年過節還有福利,有活兒干、有錢賺,日子怎能不舒心。
談起村里的變化,大家都說怎么能少得了我們的“付書記”。村民口中的“付書記”就是村黨支部書記、主任付建文。
無論是社區治理,還是鄉村振興,都離不開“頭雁”發揮作用。做了十幾年的當家人,贏得大家的口碑,一路走來,付建文熟諳,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你記在心里。
“遇事要經常與群眾商量,群眾滿意的馬上就辦,一定要辦好;群眾暫時不理解的,要加強教育疏導,等群眾覺悟跟上了、思想開放了,再放手去辦。”付建文說:“我做出的每一個決策、上馬的每一個項目,都要公開透明,大家不懂的,我就慢慢說,讓大家慢慢看,等大家理解了,事兒就好辦了。”此外,付建文還經常外出學習取經,拓寬發展思路,一手抓村容村貌的改善、建設美麗鄉村,一手抓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帶領村民擁抱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育強村級黨組織書記這支“頭雁”隊伍,需要拓寬視野、轉變觀念,一方面要注重傳幫帶,讓新生力量盡快融入、盡快成長,另一方面吸納更多新鮮血液加入隊伍。
孝義強化落實“鄉村振興萬人計劃”,推動每個村每2年至少發展一名黨員,每個鄉鎮(街道)每年新發展農村黨員35歲以下的不低于60%;加強入黨積極分子動態管理,制定《發展黨員全程記實手冊》,對入黨人員信息、入黨程序步驟及審核考察、履責情況等如實記錄,做到一人一檔、一事一記、一步一審。
在孝義,越來越多鄉村干部在產業發展、社區管理、鄉村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趙芳、張世川 圖片由孝義市委宣傳部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