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qc0qw"></strike>
  • <strike id="qc0qw"><menu id="qc0qw"></menu></strike>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地方

    科學治沙 筑牢綠色屏障(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3-06-14 15:2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近年來,我國多措并舉推進荒漠化治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防沙治沙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實現“雙縮減”,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截至2022年底,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3.05億畝,封禁保護總面積達2707.65萬畝,建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41個、國家沙漠公園99個,在我國北方風沙線上筑起一道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

      大力發展節水林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荒漠化防治工作必須牢固樹立以水定綠、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理念,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大力發展節水林草。

      近幾十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和農業開發的影響,半干旱地區農牧交錯區水資源制約逐漸凸顯,干旱頻發、地下水位下降及河流(湖泊)斷流干涸,成為威脅固沙植被穩定維持的新問題。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研發了喬木樹種深注水造林技術和膨潤土改良劑保水灌木造林技術,解決了人工造林過程中的土壤水分損失及虧缺問題,有效提高了該地區造林的苗木成活率,實現了半干旱地區沙區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億利集團創新研發的微創水汽種植法,相比傳統造林種草方法可省水50%以上,成活率提升至85%。

      “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水分承載能力,以雨養、節水為導向,選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風沙、抗鹽堿的鄉土樹種和草種。”中國林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研究員盧琦說,還應充分依靠科技手段,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雷加強介紹,建立高抗逆性的荒漠植物種質資源庫是發展節水林草的基礎,還要遵循植物需水和耗水規律進行因需灌溉、精細灌溉,同時運用技術手段抑制干旱地區土壤水分蒸發,“此外,還應加強防沙治沙的水利設施建設,重視防沙治沙生態渠道的工程建設,加強生態堤壩、生態閘等基礎設施的維護力度。”

      科學選擇植被恢復模式,積極推進產業治沙

      荒漠化防治應堅持“近自然恢復”的科學理念。保存鄉土植物種質資源2200種6萬份,蒙草生態為選育抗逆性強、經濟效能好的鄉土草品種提供種源保障。

      雷加強認為,堅持科學治沙,要宜喬則喬,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沙則沙。要利用本地鄉土物種,通過科學有效的人工輔助和管理措施,將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到受人為干擾前的狀態,實現荒漠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

      此外,還要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盧琦介紹,在樹種選擇上,必須因地制宜,堅持科學規劃,“在風沙嚴重、水源缺乏的流沙擴展區,應重視配合機械沙障種植沙生灌木和固沙草本植物,形成阻隔風沙的第一層防護體系。在灌草植被隔離風沙區的后方,適當種植經濟林果等耐旱、抗旱的優良品種。在最內層綠洲區域,可以培育針葉和針闊混交林帶,最終形成由外到內全域圈層防護結構的生產—生態格網化防護體系。”

      在廣袤無垠的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區,干旱的氣候、豐富的光熱資源是許多產業所需的有利條件。從因害設防到產業治沙,如何充分和合理地利用我國沙漠地區的自然資源,始終是荒漠化防治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沙區因地制宜發展飼料、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等林沙產業,建立了一批特色林沙產業基地。據統計,沙區年產干鮮果品480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4,年總產值達1200億元,重點地區林果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50%以上。

      “荒漠化防治工作還應與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有機融合。”盧琦表示,在繼續推進沙區種植業、養殖業,培育沙區綠色食品產業、開發利用砂基材料、發展沙區生態旅游產業等基礎上,加大力度開發“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率、高效益”產業,啟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工廠化農業、光合工程等工程項目。

      加強防沙治沙技術的創新、集成和應用

      科技創新是防沙治沙的利器。在防沙治沙實踐中,我國科技工作者緊密圍繞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需要,開展了沙漠形成演變與環境變化、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流沙固定、干旱區生態建設、沙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研究,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總結出了100多項具有中國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非洲、亞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防沙治沙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貢獻率有待提高,科技助力防沙治沙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目前,防沙治沙科學研究存在空間尺度大、涵蓋內容多、運行機理和規律復雜等多種限制因素,科技基礎相對薄弱,對區域性核心技術攻關聚焦不夠,國家級條件平臺數量較少、覆蓋面不全,科技成果與生產應用銜接不夠緊密,重大科技成果產出水平和數量有待提高。”盧琦說,應通過防沙治沙和生態建設工程項目的實施,帶動防沙治沙技術的重大創新、集成和應用,建立與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相適應、全面完整的知識密集型現代防沙治沙科技體系。

      盧琦介紹,未來應盡快設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強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研發,以科研院所和技術推廣單位為依托,開展聯合攻關,加大投入,鼓勵創新。健全荒漠化監測預警與觀測研究網絡體系,建立以國家監測中心、地區監測中心和省級監測中心為主干,以定位監測站等為依托的監測體系,形成與荒漠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長期觀測與研究網絡體系。

      雷加強認為,要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成果轉化,打通政產學研用鏈條,搭建防沙治沙成果轉化平臺。還要加強現代技術在防沙治沙中的應用,如利用北斗、5G技術和無人機,進行精準識別、實時監測、快速響應;基于大數據分析,分區布局、因害設防、精準施策。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4日 14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久久只这里是精品66|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日韩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蜜桃|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99热在线精品观看|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m| 国内精品51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五月精品综合在线|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不卡|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久久93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久久996热精品xxxx|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产品|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2|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十八18禁国产精品www| 9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热6| 久久久精品2019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精品丰满人妻无套内射| 日本精品3d动漫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