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春光“植”青綠
春風拂枝吐新綠,正是植樹好時節。全區上下啟動大規模義務植樹行動,從茫茫林海到戈壁荒漠、從城鄉空地到河湖兩岸,迅速掀起植樹造林的熱潮,為內蒙古再添新綠。
在巴彥淖爾市,4月12日大規模義務植樹活動啟動當天,全市7個旗縣區共組織1萬余名干部群眾栽植各類苗木72000多株;在鄂爾多斯市,各旗縣陸續啟動義務植樹活動,并將全年義務植樹目標定在1000萬株;在阿拉善盟,盟、旗兩級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同機關干部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栽植國槐、新疆楊、檜柏、樟子松等550余株……截至4月17日,全區7個盟市、25個旗縣組織開展了黨政軍義務植樹活動,累計137.8萬人次參加植樹造林,栽植各類苗木數量462萬株,新建擴建義務植樹基地47個。
植樹造林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內蒙古一以貫之、持之以恒。過去40多年,全民植綠護綠,涌現出“綠色烏審”治沙群體、杭錦治沙群體、殷玉珍、董鴻儒等治沙造林模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沙漠變綠洲、荒山變綠嶺的奇跡,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不朽的功績。
今天,隨著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和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深入開展,鋪展綠色畫卷的內蒙古大地呈現出新的亮點:在庫布其沙漠深處,億利資源集團發明了“微創氣流植樹法”和“螺旋鉆植樹法”,種一棵樹不到10秒,同時減少對地表的擾動,解決了沙漠里植樹缺少水源的難題。在阿拉善荒漠無人區,華東師范大學研制的“種樹機器人”實現無人化、規模化、全天候作業,使種樹效率提高百倍。赤峰市翁牛特旗采用北斗定位導航實現無人駕駛機械造林,節約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效率……同時,為適應新形勢新需求,全區積極推進“互聯網+義務植樹”活動,廣大群眾通過捐款或點贊,履行植樹義務。
林草興,則生態興。據統計,2018年以來,全區共4813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累計植樹2億多株,有力推動了生態建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和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今年,全區計劃完成營造林300萬畝以上,義務植樹3000萬株以上,努力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記者 霍曉慶 實習生 鄔思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