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qc0qw"></strike>
  • <strike id="qc0qw"><menu id="qc0qw"></menu></strike>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地方

    在發掘中保護 在利用中傳承(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2-09-07 16:58: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推進,各地積極探索文化遺產中的生態價值,科學開發生態產業化發展模式,努力讓農業文化遺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浙江省青田縣,田間流水潺潺,水田里種稻、稻谷下養魚,原生態的田園風光讓人陶醉。如今,稻魚共生模式已走出青田,在20多個省份得到借鑒發展。

      今年7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青田縣召開,主題為“保護共同農業遺產,促進全面鄉村振興”。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于2005年成功入選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中國入選的第一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文化遺產發揮重要生態功能

      青田縣委書記林霞介紹,“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糧共存”的稻魚共生系統,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靠著發掘保護,當地創造了“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副司長侯曜禹介紹,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分六批認定了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29個省份的151個縣(市、區),包括60多種農牧業物種和各類農業生態類型;梳理出408項具有保護價值的農業生產系統,基本摸清了農業文化遺產的底數、類型和分布。經過系統發掘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穩步增加,涉及的農業品類不斷豐富,生態類型更加多樣,區域和民族分布持續優化。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今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通知農業農村部,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獲得認定。至此,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總數從15項增加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

      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孫業紅介紹,我國18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幾乎涉及農林牧漁各產業、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系統,特色鮮明,也為世界貢獻了新遺產類型發掘保護、利用傳承的中國智慧。

      生態農業發展方式大有潛力可挖

      “山中客家族,世代梯云寨。”江西省崇義縣上堡梯田,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山地梯田,歷經800多年開墾,以精耕細作和生態循環為特征的農耕體系特色鮮明。記者采訪中看到的一幕場景令人震撼:垂直落差近千米的梯田如鏈似帶,水滿田疇,如同一塊塊銀鏡,陽光流轉,流光溢彩。

      “竹林能蓄水,水能潤田地,田地可產糧。”崇義縣水利局局長盧鑫平介紹,梯田系統中,竹林居上,村落居中,梯田依山而建,落差千米,層層梯田綿延而下,河面上水霧升騰,凝成雨,落回山間、河谷、村落,再次灌溉梯田,形成了“竹林+村落+梯田+河流”可循環的生態系統。

      “在梯田系統里,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柏蕓介紹,因地制宜是農業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啟示。

      每年4月前后,江蘇興化,油菜花綻放,塊塊垛田宛如一座座小島。這里獨特的低洼地水土利用方式和罕見的規模龐大的垛田地貌集群聞名于世。“因地而宜、因水而宜,挖土增高,將低洼沼澤地變成可利用的高質量垛田,創造性地將沼澤地改造成島狀耕地。‘垛上種蔬菜、水溝養魚蝦’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柏蕓說。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歷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強說,農業文化遺產大多位于生態脆弱地區,蘊含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生產、生態功能,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效保護著生物多樣性。

      “中國的傳統農業中,人畜廢棄物總會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循環利用。這正是今天所提倡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的生產方式。”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先德介紹,水旱輪作、間作套種、種養結合等高效利用土地的綠色種養方式,仍在農業文化遺產地發揮積極作用,這方面大有潛力可挖,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生態產業化等帶來發展新機遇

      “在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同時,要努力實現科學開發利用。”柏蕓介紹,農業文化遺產地大多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多樣的民俗文化、優美的鄉村景觀。各地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在種質資源、文化傳承、景觀旅游等方面的多種功能、多元價值,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據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研究報告,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帶來的農產品品牌增值在10%—30%,保護與利用對當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貢獻率接近40%。李先德說,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需要,賦予農業文化遺產新的時代內涵,全鏈條開放,打造農業文化品牌,支持高效生態農業、鄉村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發展,可有效助力遺產地農民持續增收。

      做強第一產業。山東章丘大蔥栽培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近年來,章丘開展大蔥良種繁育、工廠化育苗、全程機械化生產等系列配套技術研究,2021年品牌價值達52.91億元。

      延伸第二產業。江蘇宿遷的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產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宿豫區丁嘴鎮已形成以金針菜為主的優質產業鏈,年產鮮菜600余萬斤,加工干菜100萬斤,鎮上多個家庭農場結成合作社聯盟,通過網店把銷售市場從周邊擴展到全國。

      拓展第三產業。近年來,農業文化遺產吸引不少游客,很多農業文化遺產地積極推進農文旅融合,開發相關旅游產品,將旅游作為帶動遺產地經濟發展、提升遺產地品牌價值及改善居民生計的重要方式。

      “電商、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插上翅膀。”李先德說,鐵觀音茶是福建安溪的代表農產品,近年來,當地接通電商產業鏈,茶業等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壯大。

      “讓農業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傳下去。”唐志強說,農民是保護、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的主體,讓農民真正受益,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才能落到實處。下一步還要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完善共建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小農戶。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视| 琪琪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丰满白嫩大屁股ass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87|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7| 3atv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精品熟女少妇aⅴ免费久久|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射精管理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成人毛片不卡|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不卡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2020不卡|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黄色精品视频|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国内精品乱码卡1卡2卡3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精品1024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麻豆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国产品免费|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