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已備,且看興縣小雜糧如何走向大市場
傍晚,太陽收斂起刺眼的光芒,變成一個金燦燦的光盤。元寶山下,在興縣蔡家會鎮的新品種區域性試驗示范基地,一拃多高的小苗長勢喜人,52歲的賀虎平正在鋤草。
看著隨風搖曳的谷子苗,賀虎平知道,他的綠色希望要成為現實了,那就是——在這片谷子地上,種出山西乃至中國最好的小米。
賀虎平的信心源自于今年4月29日,興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簽署的雜糧產業戰略合作協議。
以此為起點,興縣與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在高效種植、精深加工、貿易銷售等領域將開展深層次、多鏈條、全方位合作,探索以種業科技創新孵化農業發展新動能的興縣雜糧振興路徑。
這是雙方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的一次完美結合,標志著興縣以科技創新推動雜糧產業發展又有新舉措。
“優良品種是產品質量的保證,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只有優良的品種才能有優質產品,才能打造名品。”在興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志輝看來,雜糧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優質專用雜糧品種的轉化。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據介紹,占地100畝的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谷子、食用豆種業試驗示范興縣基地選在蔡家會鎮,包括50畝優質谷子品種選育試驗示范基地和50畝特色食用豆品種選育試驗示范基地。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山西農業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負責技術指導,興縣山花爛漫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日常管理。
特色雜糧產業是興縣農業的主導產業,也是興縣的基礎產業、優勢產業和長遠產業。近年來,興縣把雜糧產業作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龍頭,圍繞打造“山西小雜糧第一縣”“中國小米之鄉”目標,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2022年,營養豐富的興縣雜糧,種植面積現已達到40萬畝左右,輻射帶動35296戶10萬多脫貧人口增收致富。
呂梁市政協副主席、興縣縣委書記喬云表示,作為革命老區,興縣將繼續弘揚呂梁精神,按照“特、優、高效”的目標,把具有地域特色的雜糧產業優勢放大,通過引進優良品種,在興縣建設全國現代雜糧種質種業聚集地。
理新思路,謀新未來。興縣將全面推進晉綏雜糧研究院、雜糧博物館、晉西北雜糧交易市場、晉綏雜糧特色小鎮建設,打造全國雜糧種質種業基地、試驗示范創新基地、供應基地和培訓實訓基地,積極申報創建中國雜糧之鄉。
王志輝介紹,興縣將借助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引進優良品種,打造國內雜糧種業試驗示范科技創新先行區,推動興縣現代種業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和服務鏈協同發展,把興縣打造為中國“雜糧之鄉”,建成全國雜糧生產、供應、培訓實訓和種子基地。
品牌強農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下一步,興縣將圍繞谷子、蕎麥、食用豆、高粱等作物開展新品種研發、良種鑒定篩選、配套栽培技術集成、產業化開發等系統研究,形成與產業化開發相配套的綠色優質作物高效生產與加工關鍵技術應用體系,并培育適合興縣種植的優質專用型雜糧新品種5-10個,建立雜糧種質與品種鑒定圃和轉化生產基地。建立現代雜糧產業示范園區,涵蓋政、產、學、研、用、金、服各個領域,打造要素集聚、功能健全、裝備先進、綠色高效的“農業硅谷”。
王志輝透露,興縣正以蔡家會鎮為核心區,規劃雜糧產業示范園,創建雜糧特色小鎮,構建集種業培育、雜糧種植、雜糧深加工、禽畜養殖、品牌銷售、休閑康養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努力把雜糧產業發展成為富民增收的朝陽產業。
得益于明確定位和清晰的發展思路,興縣雜糧產業的發展之路正走得又快又穩。依托雜糧研究院、雜糧博物館、雜糧試驗示范基地及現代雜糧產業示范園區,緊盯興縣地域特色,在雜糧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持續推進雜糧深加工,打造興縣特色雜糧品牌,建設綜合農業產業基地,全力打造興縣特色農業產業鏈條,謀劃具有縣域農業產業特色的發展新藍圖,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合理植入紅色旅游等文化元素,提升城鎮整體形象,改善農村居住生活條件,促進區域社會全面發展。
“我們將以園區引領、龍頭帶動、品牌促動,促進雜糧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真正把小雜糧產業培育成為老區人民增收致富共同富裕的大產業。”喬云躊躇滿志。
不負時光,守望基層。在沃野之上高歌,展望未來,滿懷期待和希望,興縣用實干務實譜寫新時代小雜糧產業新華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