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糧芯” 端牢飯碗
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的基石。江西農業大學有這么一個團隊,他們日出而作、日落不息,轉戰江西、海南,只為找到水稻的最優種質、培育最優品種,在攥緊中國種子這件大事上,不斷貢獻智慧和力量。
谷雨節氣,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一大早,江西農業大學水稻育種團隊成員、農學院副院長邊建民便開始忙活:通過電話指導南昌市新建區、九江地區的農戶進行早稻中稻優良品種的引種試種;聯系種糧大戶了解早稻種植情況和技術需求。忙完這些,邊建民又通過網絡視頻和海南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南繁小隊隊員們溝通相關事宜。他告訴記者,團隊每年有2萬余份水稻材料在海南和南昌穿梭加代育種,通過傳統育種和新型生物技術結合,加快新材料創制,培育出更優良的水稻新品種。
早在1996年,國家便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江西農業大學也開始著手培育雙季超級稻品種。那時,江西雙季稻有的早熟卻產量不高,有的高產卻不穩產……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培育出集各方所長的超級雜交水稻。而在當時,國內成熟的育種理論,主要是針對單季稻的研究。如何在雙季稻方面取得突破,是擺在團隊面前的課題。
“當時學校在室內缺乏實驗設備,在室外缺乏試驗田。農業育種不能違背天時,但培育優秀新品種又刻不容緩。冬天,為了不浪費幾個月的農閑時間,團隊只得去海南開辟第二戰場。”團隊負責人、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賀浩華說。通過對大量的水稻材料進行觀察、測定和分析、比對,針對長江中下游雙季稻區的氣候特點和生產需求,2000年,賀浩華帶領團隊通過研究創新提出“性狀機能協調型”雙季稻育種技術體系,開啟了超級稻組合選育快速發展的進程。
據統計,2002年以來,江西農業大學水稻育種團隊共育成水稻品種70多個,其中6個品種獲國家審定,4個品種獲農業農村部超級稻認定,8個品種獲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十三五”以來,團隊在加強高產水稻新品種選育的基礎上,策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強化優質水稻新品種的選擇,選育出一批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有效提升了江西省雙季稻品種的優質化水平,使更多的優質大米端上百姓飯桌。
作為農林高校,良種培育一頭鼓起農民的“錢袋子”,一頭搭建科研育人的橋梁。
“育種是個短期內難出成果的工作,可一旦成功,意義重大,理應堅持。”正在南繁基地做實驗的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生王丙慶告訴記者,他來南繁基地已有三年,目前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2022年作物遺傳育種課題研究。王丙慶說:“我的研究方向是水稻基因功能,希望能取得突破,與團隊共同努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小小種子做出大文章。目前,江西農業大學水稻育種團隊選育的項目品種和技術已經在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累計推廣1.2億余畝,新增稻谷60億公斤,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44億元,為我國水稻生產連豐、鄉村振興發揮了大作用,也不斷提升著我省水稻種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批批矢志種業的青年學子從這里走出,傳承創新之火,照亮種業未來。(記者 李 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