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陽:不負好春光,田間耕種忙
“鐵甲兵團”耕地、施肥、插秧……連日來,益陽市鄉村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春耕圖”。
今年來,益陽市整合各類涉農資金4.66億元,加大對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重點用于對早稻集中育秧、機拋(插)秧作業等進行獎補,著力推進以雙季稻為主的糧食生產。全市發動1600多家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解決農戶翻耕、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難題,為水稻生產全程護航。
截至4月13日,益陽落實早稻生產面積168.88萬畝,超省定任務5.88萬畝;完成大田翻耕166.3萬畝,占早稻計劃面積98.5%。
“鐵甲兵團”顯身手
連日來,益陽市大通湖區田野上,各式插秧機競相追逐。
正是早稻插秧黃金季節,大通湖區河壩鎮農豐村、老河口村1300多畝早稻田雖然早已準備到位,但當地插秧機緊缺,50多戶糧農著急。河壩鎮立即與千山紅鎮宏碩生物農業合作社聯系,請求支援,合作社負責人熊姣軍滿口答應。4月10日下午,合作社派出兩人駕駛2臺插秧機到農豐村插秧。11日上午,熊姣軍帶著另外2名工作人員與3臺插秧機來到農豐村支援。忙完農豐村500多畝稻田插秧作業,熊姣軍又到老河口村支援。
大通湖區今年整合涉農資金,組織高速插秧機142臺、有序拋秧機8臺、植保無人機40臺投入早稻生產。4月8日以來,“鐵甲兵團”穿梭在廣袤田野,已完成早稻插秧1.7萬多畝,預計4月17日左右可基本結束早稻插秧工作。目前,全區早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
智慧農業顯神威
4月8日,益陽市全域數字水稻、智能農機項目簽約暨項目啟動儀式在赫山區舉行。益陽市政府與中聯重科簽約推動全域數字水稻產業發展。
根據協議,益陽市全域數字水稻項目以全域水稻數字化管理平臺(農業大數據+農機管理調度)為管理工具,以精準的水稻全程數字化種植技術為支撐,培育(引入)一家高科技現代農業公司為服務主體,著力打造一個集數字化水稻技術廣泛應用、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雙輪驅動、現代農業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國家級全域現代化數字水稻綜合體。赫山區、大通湖區、沅江市與中聯智慧農業公司簽訂相關協議。
沅江市草尾鎮上碼頭村,是中聯重科沅江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目前,旋耕機在田里穿梭,忙著翻耕,為4月20日開始的插秧做準備。為保證秧苗供給,該基地采用全自動流水線育秧播種機。只需在操作屏上輸入相應數字,播種機就可以實現精量播種,既節省種子,又大大提高種子成活率。
莫磊是中聯智慧農業益陽地區負責人,他點開一款名為“中聯智農云”的APP向記者介紹,“中聯智農云”可實現與多光譜無人機、無人拋秧機、無人旋耕機、無人收割機等智慧農機連接,并與衛星遙感、自動蟲情報警燈、氣象站、水位儀、土壤儀等數字化硬件設備連接,相關數據上傳后,后臺會通過算法分析、建立模型,為施肥、滅蟲、除草等提供科學決策,開展精準的田間作業。
從嚴督導助春耕
“張家塘村裴家嶺組有500畝大田還未翻耕,鄉政府要迅速組織農戶翻耕,確保早稻生產落實到位。”4月11日,益陽市赫山區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召開糧食生產督查發現問題整改交辦會,對4月6日以來糧食生產督查中發現的問題一一點評,發放整改督辦函,提出整改要求和時限。
春耕生產開始以來,赫山區認真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健全督查督導機制,對全區鄉鎮(街道、園區)春耕生產進度實行一日一調度。組織區紀委監委、區委辦、區政府辦、區委區政府督查室等,在3月聯合開展兩輪糧食生產專項督查,下發督查通報和問題整改清單,督促鄉鎮限時整改到位,確保糧食生產任務落實到位。該區實行智慧監督,用無人機拍攝對存在的問題現場取證,制作成點評片,一對一點評,并發放整改督辦函。
截至4月12日,赫山區印發糧食生產督查通報2期,發放督辦函11份;落實秧田1.47萬畝,折合可插大田34.8萬畝;已翻耕大田41.43萬畝,翻耕率達98.3%;已移栽大田16.5萬畝,移栽率達39.2%。(記者 楊玉菡 邢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