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安:常住人口中注冊志愿者近三成
近日,第六屆江蘇志愿服務展示交流會獲獎項目名單公布,海安市南莫鎮“板凳講習所”、大公鎮“鄰里連心”項目分獲金獎銀獎,成為大會“贏家”。
全省評比摘金又奪銀,海安“底氣”來自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硬核支撐。海安市委書記于立忠說,開啟現代化,奮進新征程,海安在全國文明城市基礎上再發力、再攀高,提出了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奮斗目標,將在全省率先建設“志愿之城”,以志愿服務涵養城市文明,讓志愿服務成為海安城市精神和時代風尚的重要標志。
作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市),“文明海安”體現在“兩個多”——一是“好人”多,近年有19人入選“中國好人榜”,今年1月份發布的“江蘇好人榜”上,南通2人上榜,均為海安人;二是志愿者多,全市87萬常住人口中有26.45萬名注冊志愿者,占比近三成。
“好人”引領示范,“紅馬甲”遍布城鄉,海安打造“志愿之城”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退休后,我又當起了編外‘環衛工’,多一點收入就可以幫助更多人!”志愿服務50多年,劉宏燕獲得“中國好人”、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江蘇省道德模范、江蘇省優秀志愿者等殊榮。發揮“好人影響力”,海安先后成立劉宏燕好人工作室、設立劉宏燕好人基金。“跟著宏燕學雷鋒”“關愛抗戰老兵”“留守不孤單”“情暖回鄉路”“愛心助空巢”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火熱開展,“我為人人”蔚然成風。
志愿精神星火燎原,“文明海安”更加溫暖。去年11月,寧波街頭,一位白衣小姐姐將前車丟棄垃圾撿回自己車內,受到全網熱贊,被稱作90后“最美車主”。如今,這位白衣姐姐朱盼盼在海安老家有了一個新身份:“志愿之城”形象大使。朱盼盼倡議,“力量無論大小,時間不計長短,志愿互助讓人如沐春風,讓城市更加溫暖。”
建設“志愿之城”,是目標更是行動。海安密織志愿服務“一張網”,建立了“1+17+231+5000”四級服務網格,即一個市級實踐中心加強頂層設計,打造“中央廚房”;17個實踐所派送“四季套餐”,志愿服務隊規模不斷擴大;231個實踐站速遞“營養快線”,服務群眾;5000個實踐點創建“家常菜系”,打造“10分鐘志愿服務圈”,組織志愿者圍繞“家家到戶戶暖”行動,開展微小型文明實踐活動。
“人人參與、人人共享,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沒有‘局外人’。”海安市市長譚真介紹,“志愿之城”建設重點任務進行了量化分解,從基礎指標、保障指標和成效指標3個方面劃分了責任主體單位。如明確規定,黨員干部、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初中以上學生80%以上成為注冊志愿者,注冊志愿服務隊不少于1000支,志愿者總數33萬人,活躍度達85%……到2023年,全面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社會化運作、社區化服務、專業化建設、制度化保障、信息化管理,建成更加可觸可感的“愛在海安 志愿之城”。
最近,海安專門出臺《志愿者禮遇實施辦法》,為優秀志愿者提供實實在在的政治待遇、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海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盧林舉例介紹,該市創新推出的“志愿幣”,打開微信小程序即可實現“掌上兌換”,讓“紅馬甲”既得榮譽更得“禮遇”,不斷增強志愿服務的感召力影響力。(王世停 丁宏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