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劉亮)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5日發布的《全球發展報告2023》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地緣政治沖突、通貨膨脹、經濟增速放緩等危機交織疊加所產生的沖擊使得全球減貧進程遭遇逆轉,波及全球各個國家和區域。
報告稱,雖然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也曾導致全球減貧事業出現逆轉,但其危機來源單一、波及區域有限、區域合作應對有效,較好地限制了其對全球貧困的影響。根據世界銀行數據,1997-1998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增幅僅為2.84%,其中超過六成來自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后,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就降至1996年的危機前水平。
報告進一步援引世行2022年的預測指出,在目前全球不平等擴大、經濟增長遲滯、通貨膨脹高企的條件下,2030年全球貧困發生率為6.8%,貧困人口總數為5.74億人,消除貧困目標基本確定無法實現。
即便是在發展程度較高的歐洲國家,相對貧困發生率也出現逆轉。報告指出,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造成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壓力。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以收入中位數的60%作為相對貧困標準,2015-2019年歐洲國家緩解相對貧困進展顯著,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但2020-2021年歐洲相對貧困發生率逆勢上升。在具備2021年統計數據的31個國家中,有11個國家的相對貧困發生率較上年增加。
全球貧困人口分布進一步集中。報告指出,據世行預測,新冠疫情導致的新增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亞、東亞和太平洋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考慮各區域人口基數,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新增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最高。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貧困人口中有近60%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4%生活在南亞地區,是全球貧困最為集中的兩個區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