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投資顯韌性 穩需求需信貸發力
“在國內需求相對不強的背景下,制造業投資大規模高速增長,有力地抵消了房地產下行對經濟的拖累,可以說是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這和我國強調(發展)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新產業(的政策導向)相一致。”
——————————
“盡管面臨疫情沖擊、地緣政治沖突以及需求偏弱等多重沖擊,我國制造業近年來仍表現出很強的韌性。202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投資增速持續高于總投資和GDP增速。”在1月27日舉行的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四季度宏觀政策報告發布會上,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分享了制造業投資的亮眼表現。
他介紹,從投資主體來看,民營企業在我國制造業投資中份額進一步擴大,且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從投資行業分布來看,制造業投資主要集中在電氣設備、計算機通訊信息等少數行業。
制造業投資也是我國生產率提高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支撐。國家統計局當天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隨著國內需求逐步改善,工業生產穩步回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持續恢復,工業主要行業利潤積極改善,新動能培育壯大。其中,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長加快,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2023年裝備制造業利潤實現正增長,增速為4.1%,比上年加快2.4個百分點,拉動規上工業利潤增長1.4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對工業企業利潤恢復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制造業投資韌性足
回顧2023年,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制造業“新三樣”領跑出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蓄電池等合計出口增長59.3%,拉動整體出口增長約1個百分點。
“我國的貿易結構保持優化,出口新動能高速增長。”張斌說,新能源產業鏈是帶動近年制造業投資擴張的重要因素。
結合數據來看,202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較2022年下降了2.1個百分點。投資中主要的拖累因素是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探底,同比下降9.6%。但制造業投資穩中有升,同比增長6.5%,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儀器儀表、汽車、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投資增速分別為32.2%、21.5%、19.4%和13.4%,以汽車、電氣電子為代表的制造業新動能明顯加速,相關投資大幅增加。
“新能源車的暢銷,所帶來的汽車投資增長有限,增長更突出的是給傳統汽車附加更多功能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以及電氣機械制造業。”張斌尤其提到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當天發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宏觀政策報告》顯示,民營企業對市場競爭高度敏感,能夠更好地捕捉市場機遇。上市制造業企業中民營企業的數量占比及市值占比均保持上行趨勢,2023年分別為70.2%、53.6%。民間投資占總體制造業投資的比重進一步上行。2021年-2023年民營制造業投資增速高于全部制造業投資增速,民營制造業投資在全部制造業投資中的占比從86%上升到93%。
“在國內需求相對不強的背景下,制造業投資大規模高速增長,有力地抵消了房地產下行對經濟的拖累,可以說是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這和我國強調(發展)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新產業(的政策導向)相一致。”在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凱看來,我國制造業在投資、銷售和生產方面表現出色,202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但從效益角度來看,制造業當前仍面臨一些困難。這體現在我國工業企業利潤下降,工業增加值與工業企業銷售收入之間的差距較為明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4.6%,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1%。“一方面產量保持增長態勢,但銷售收入增速相對較低,這說明價格正面臨下行壓力。”郭凱用“供給的盡頭是需求”進一步解釋,一是從短期宏觀角度來看,生產增加而需求不旺盛時,企業只能通過降價或促銷方式來消化產能,二是從長期來看,如果產量大幅增加而居民消費增速緩慢,降價會成為必然結果之一。
有效需求不足亟待破解
“走出需求不足,才能走入經濟繁榮。”在張斌看來,對需求的判斷依據并不是增速的高低,而是供求力量的對比。市場供求力量的衡量標準有兩條:一是物價水平,二是勞動力市場表現。
結合國家統計局數據看,物價方面,2023年全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0.2%,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比上年下降3%。勞動力市場方面,2023年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就業壓力較大,同時,過去一年農民工月均收入的增幅也相對較低。”張斌說。
202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這些困難和挑戰中,擺在首位的是需求不足,如果能夠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其他很多困難和挑戰會大大緩解。”張斌進一步舉例說,很多情況下,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提振需求能夠對化解產能過剩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對于很多人擔心的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張斌認為,產能過剩現象在產業成長初期很普遍,原因可能來自多個方面:需求不足、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企業對風險的態度、政府補貼、過度的刺激政策或者刺激政策工具不當等。“產能過剩不等于資源浪費或者是資源配置失衡。”張斌說,應對產能過剩,不能一味地限制加入行業的企業數量或者限制產能,應該更多倚重于調整補貼政策,減少使用以總量政策為目標的結構性政策工具。
對于未來如何通過政策組合,助力經濟走出需求不足,實現合理增速,張斌認為,無論是擴大消費還是投資需求,都要落實在信貸增長上。他說,現階段擴大信貸主要還是三個依托:一是財政政策發力,政府舉債;二是貨幣政策發力,降低政策利率;三是穩住房地產市場。
他尤其提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這隱含了預期管理的意思,放在當下來看就是要通過貨幣政策操作避免出現通縮預期,減輕社會融資規模和通脹之間的背離。”張斌結合團隊研究的數據說,過去5年每年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中有超過10萬億元是用于已有債務的利息支出,只有扣除利息支出后的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上臺階,才能支持更高的GDP增長。按照2022年以后,大約每4元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可以轉換為1元新增名義GDP的基準來匡算,如果2024年名義GDP增長6.5%,新增8.2萬億元名義GDP,這需要新增包括利息支出在內的社會融資規模約44.8萬億元,對應的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11.4%。
“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以上提到的政府增加舉債和通過降低政策利率刺激私人部門舉債,還需要用好用足政策工具PSL即抵押補充貸款,支持基礎設施、舊城改造相關投資,全年大概需要2萬億-3萬億元的規模。”張斌說。
據了解,央行貨幣政策司1月初發布了2023年12月PSL開展情況。2023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凈新增PSL3500億元,期末PSL余額為32522億元。這是央行時隔一年再度大規模重啟PSL。市場普遍認為,此次PSL重啟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三大工程”,后續規模預計還會增加。此次PSL重啟將提振地產投資、擴信用、穩增長,同時也將影響資金面和債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