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支招打造智慧韌性超大城市
中新網北京1月21日電 (記者 杜燕 徐婧)提升城市韌性,成為中國許多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今天開幕的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們圍繞“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持續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建言獻策。
“韌性城市”是指具備在逆變環境中承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發展的新范式。北京是全國首個把韌性城市建設任務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快速城市化影響,作為超大城市的北京,面臨新挑戰。”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魯安懷談到,去年海河流域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引發社會關注。建議北京適度提高規劃防洪標準,補齊防洪基礎設施短板。比如,對已建大中型水庫實施除險加固和清淤擴容挖潛工程;疏挖平原骨干河道,加高加固堤防;加快重點蓄滯洪區規劃建設和在建蓄滯洪區配套完善,持續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提升流域區域綜合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同時,深入開展山洪、泥石流疊加情形下的風險評估、應急響應等工作,持續提升防御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
在他看來,加強防洪科普同樣重要。他建議,在北京大中小幼校園設立“防洪科普”課堂,加強災害防護演練,切實提高民眾防洪減災意識和能力。
民進中央委員、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李昕建議,提高氣象基礎設施標準,加密復雜地形氣象觀測網,完善衛星雷達等多維立體監測體系;加強極端天氣規律研究,加快研發更加精細化氣象數值預報模式,推廣人工智能技術在極端天氣預報中的應用,提升分區、分時段、分強度預報預警能力。同時,以災后重建為契機,逐步退出易發山洪泥石流溝域、大坡度地形區域已有村居村民,并將山區鄉村振興、“百千工程”與氣候韌性建設有機結合,著力將房山、門頭溝等受災區域打造成為氣候韌性建設樣板。
“建立適應超大城市特點的城市災害監測探測一預報預警一應急處置安全管理綜合體系。”北京市政協委員,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傅志斌認為,要充分開發和利用智能科技,采用大地感知、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城市災害智能預警應急處置系統,建立北京市自然災害防治科學探測、長效監測與實時預警技術體系和管控平臺,提高超大城市防災減災、安全治理專業決策和應急指揮能力,以科技手段協助提升北京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增強城市韌性。
民革中央常委,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巖認為,構建好城市數據體系,是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的基礎。當前已經形成了很多數據要素,但是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數字鴻溝未有效彌合的問題依然存在。他認為,搭建數據體系,進一步滿足社會各方需求和期待,形成智能化、個性化解決方案,將為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打好基礎。同時,搭建好城市數據交互平臺,是提升城市共治水平的核心。
北京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設計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總規劃師,首鋼集團總建筑師吳晨認為,現階段,城市治理決策支持體系已不足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亟需以人居科學的視角進行整合創新。建議積極推動城市治理理念、技術和制度的協同創新,完善頂層設計,探索形成專用大模型治理的有效范式,促進技術體系與治理體系的共同進化。
去年12月底,北京召開一場“北京市韌性城市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談到,北京將編制“北京市韌性城市專項規劃”,并將圍繞旅游居住設施、醫療應急服務、物流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旅居以及多功能公共服務設施等5類設施,謀劃建設一批“平急兩用”項目,做好應急能力儲備。
北京市政協常委、致公黨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弘都院總規劃師許檳認為,目前《北京建設用地功能混合使用指導意見(試行)》已出臺,急需研究有利于綠色空間集約節約利用的管理辦法,引導郊野公園合理承接城市功能。比如,在郊野公園“平急兩用”的功能轉換方面,對于應急避難場所、蓄滯洪區等安全韌性設施,平常可用于市民休閑游憩、文體娛樂或水林田草等功能混合和性質兼容的土地支持政策。
北京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常委、中國中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風景園林師、中建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宜夏也建議,將應急設施與公共服務、旅游服務功能相結合,推動防災救災設施的多用途化和可持續化。同時,在滿足防火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將森林防火通道、瞭望塔等防火設施進行景觀化處理,兼容風景道、徒步道、騎行道、觀景塔等多種功能。
城市軌道交通是現代大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2023年底,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已達836公里,工作日日均客流量超千萬人次,是首都城市安全、高效運轉的生命線之一。來自教育界別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季節建議,建立健全“橫縱多方位”的高效協同機制,制定韌性目標和標準;以韌性視角合理選擇線路設防等級和制式,分圈層、分區、分類優化設計軌道線網;重點大客流風險的換乘站點,利用周邊城市有機更新地塊,實現站城一體化更新,提升關鍵節點和線網韌性。同時,建立軌道交通韌性評估體系,形成部門合力和自驅力,不斷提升韌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治理水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