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沙縣:兩岸專家業者共話小吃文化融合發展新路徑
中新網三明12月11日電 (黃艷)近日,首屆海峽兩岸小吃文化交流大會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舉行。百名海峽兩岸餐飲、文創、會展等行業專家、企業經營者代表圍繞“兩岸小吃文化”這一主題,談現狀、論發展,從小吃文化品牌建設、文化創意、兩岸文創融合等方面,展開多角度、深層次的交流探討。
“兩岸的美食文化各具特色,卻又緊密相連。”深圳市烹飪協會會長劉永忠認為,兩岸食材融合創新、烹飪手法相互借鑒是兩岸小吃協同發展的方向。
在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教授馬健鷹看來,兩岸小吃市場客情略有不同,年輕人的口味偏好往往是臺灣地區小吃變化的風向標,而大陸食客則更加注重評判小吃的獨特風味。因此,兩岸小吃文化在地標價值和品牌建設方面,可以互學互鑒,形成特色亮點。
在7日開幕的2023年沙縣小吃旅游文化節暨海峽兩岸美食節上,臺灣屏東人周宗皚的臺灣烤椰奶展位客流不斷。他告訴記者,兩岸美食同源、各有特色,希望兩岸“以食為媒”,促進合作。
從味蕾到文化創意,如何讓文化賦能飲食產業升級?中國一鄉一品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石振弘從黃酒、面干、茶葉等不同產品的設計案例中,分析了設計的重要性,“好的設計能幫助建立品牌形象,助力銷售,還能創造附加值。”
“我覺得可以引入更多臺灣同胞到這邊一起創新沙縣小吃和文創產品。我們開發了花生醬鳳梨酥,未來可能會開發板鴨鳳梨酥。”向陽坊品牌總監劉政儒表示,兩岸餐飲業者可在文創人才、產品開發等方面加強交流,進一步助推新時代小吃產業發展。
在中華飲食文化中,小吃以其鮮明的地域性、時令性、民俗性、便利性等特點,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瑰寶。截至目前,全國各類小吃門店數超280萬家,占中式快餐近70%的市場份額,小吃連鎖率達到40%。中國烹飪協會會長楊柳表示,新征程上,希望沙縣小吃和臺灣小吃“以食為媒,以味為介”,持續推動小吃產業高品質、高質量提升,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