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群眾文藝優秀節目展演 群眾唱主角講述身邊事
中新網長沙11月16日電 (鄧霞 劉丹青)“優秀的作品應根植于我們腳下的湖湘土地,只有真正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素材,作品才能更打動人心。”現代花鼓小戲《十八碗》主創、瀏陽市花鼓戲傳承保護中心副主任魯子龍說,為創作這部講述非遺美食“瀏陽蒸菜”創業故事的花鼓戲,主創團隊走訪了瀏陽知名的蒸菜餐飲品牌,向從業者取經。
11月15日晚,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湖南省文化館承辦的2023“歡樂瀟湘”全省群眾文藝優秀節目展演在長沙上演,包括《十八碗》在內的19個優秀新創群眾文藝節目集中亮相,參與演出的300余名群眾文藝愛好者呈現了原汁原味的群眾文化生活。
此次展演分為“錦繡瀟湘”“情暖瀟湘”“幸福瀟湘”三個篇章,通過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講述身邊故事,歌頌新生活,傳播正能量。參演作品中有極富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侗笛重奏《侗鄉素描》、立足于新時代城鄉變遷的情景山歌表演唱《波羅山上換新顏》、聚焦“紅色研學”的少兒舞蹈《唱著歌兒去韶山》等。這些接地氣、貼近生活的原創作品引發臺下陣陣掌聲。
本次展演導演組負責人姚倩表示,“歡樂瀟湘”的創作與演出充分體現了群眾的參與性,普通群眾真正成了作品創作與舞臺演出的主角。他們以靈動、活潑的藝術形式反映出多姿多彩的群眾生活。
小組唱《講薩啰》是一首無伴奏原生態演唱形式的苗歌,講述了從古到今苗家生活的變遷,演唱者都是從湘西花垣縣文化館開展的苗歌公益培訓中選出來的普通群眾。“這體現了我們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成果,‘歡樂瀟湘’給予了普通老百姓展示的舞臺。”該節目主創石榮青說。
“歡樂瀟湘”全省群眾文藝匯演活動創始于2013年,十年來累計開展文藝演出2萬余場,參演節目近16萬個,參演群眾文藝團隊2萬余個,累計參與群眾超過200萬人次,線上線下觀看人數達6500萬余人次,是湖南組織規格最高、參與人數最多、演出規模最大、時間跨度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據悉,本屆“歡樂瀟湘”全省群眾文藝匯演突出惠民性,12月底將組織優秀作品赴岳陽市君山島景區、郴州市汝城縣、張家界市永定區、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等地,開展“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歡樂瀟湘”優秀文藝作品巡演暨文旅志愿服務系列活動,真正實現文化惠民。(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