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營經濟展內在向心力 樂清民企畫好“兩個健康”同心圓
中新網溫州10月12日電(張益聰)浙江民營經濟活躍,其中尤以溫州人遍布世界成為“溫州現象”,而樂清是民營經濟“溫州模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溫州因溫州人揚名,核心在人,樂清亦同。改革開放以來,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是樂清人的寫照。如今,浙商屬性融入浙企,生發出“兩個健康”豐富文化內涵,賦能樂清企業家、企業的內在向心力,共同畫好同心圓,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圍繞中心化疑難 紅色力量入微
作為樂清市龍頭企業,合興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合興集團)此前在查賬時發生了一件怪事。合興集團下屬浙江電工公司員工只有700余人,然而顯示在賬目上,該公司每天卻能吃掉皮蛋、咸蛋1000余個。
經查處,皮蛋、咸蛋供應商的送貨司機進入了合興集團黨委的視野,并在后續蹲點中找到關鍵證據,確認了司機的犯罪行為,最終排除了內部貪腐的可能性,且追回了公司31萬元損失。
這僅是合興集團“紅色引擎”發力,廉潔文化蘊藏,不放任任何一項“微權力”的縮影。
“真正做到發揮黨建工作的實質作用,不擺花架子。”合興集團黨委書記張守奎說,將黨政優勢轉化為企業競爭力,合興集團的企業文化是“紅”的底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在合興集團內部,3000余名員工來自五湖四海,為緊抓企業凝聚力,2014年,一支紅色調解隊伍在合興集團應運而生。
截至目前,紅色調解員化解了80余起糾紛,幫助員工解決困難180余起,助力合興逐步實現“職工零違法、勞資零投訴、公司零賠償”,企業員工流失率每年控制在5%之內。因此,2022年合興集團被評為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企業。
此外,合興集團從自身廉潔文化延伸,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勇擔社會責任。近年來,合興集團黨委每年投入資金20多萬元,分別與虹橋鎮溪西村、北村、龍坦村開展村企共建活動;堅持同7所學校開展共建活動,今年來,幫助困難學生350名,捐資80多萬元。
“丁頭石”他鄉如故 融入浙商思維
“丁頭石”是浙江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珠城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張建春常提起的詞。這是張建春老家吉林省磐石市的一種說法,指的是城墻基石。張建春用“丁頭石”比喻他和員工,即便如今公司已經遷移到樂清,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也隨之而來。
時間回到2013年12月初,在珠城科技磐石老廠房會議室中,該公司董事會召集企業中高層,討論公司未來何去何從,而這次會議成了珠城科技的一個轉折點。
彼時,珠城科技連續7年年產值在2億元上下浮動,如不突破瓶頸,就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5年后,根據先前制定的戰略方針,珠城科技年產值突破5億元,而這個數字在來到樂清后的2022年來到了11億元。
來到樂清的“丁頭石”們并沒有水土不服,反而融入當地,形成了浙商思維。這一點該公司員工王志軍深有感觸,“珠城愿意用心栽培員工,讓員工更有歸屬感、獲得感,也激勵著員工不斷奮斗。”他說,17年間,從一名普通銷售員,到進出口業務總經理,公司的股權激勵機制讓他搖身變股東。
“企業通過文化建設,把員工融入企業的發展之中,創造出適合員工發展的管理氛圍和內部環境,充分釋放出每位員工的效能,令企業獲得長久生命力。”張建春表示,每一塊“丁頭石”都能找到自己的舞臺發光發熱。
“長期價值”深耕 助企科技創新
“在我看來,企業要堅持做難而長期有價值的事,才能獲得更多‘贏’的機會,從而推動企業健康、高質量發展。”浙江天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正電氣)董事長高天樂說,一路走來,深耕技術創新,從“產品輸出”到“方案輸出”,天正電氣的科創故事正當時。
隨著新興產業崛起,天正電氣在求新謀變的過程中,瞄準新能源、新基建等“兩新”機遇,持續加大基礎技術、平臺型技術及前瞻技術的研究,開展“兩新”領域前沿技術攻關,攻克多項核心技術,持續滿足風電、光伏、儲能等行業客戶的產品迭代需求。
“追求極致的創新,已深刻在天正人的基因中。”天正電氣產品與研發副總裁葛世偉說。
截至2023年6月,天正電氣累計申請專利1625件,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374件,其中發明專利112項,并先后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級綠色工廠、浙江省未來工廠等榮譽,實現產品研制周期縮短40%,交付周期縮短25%。
在謀發展的道路上,浙商“朋友圈”一直是隱形資源。近年來,天正電氣與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下稱:天合光能)“光電聯動”合作密切,而從小額度訂單試水,到鐵桿盟友,雙方的合作不斷在深化。
正是看重天正電氣著眼“長期價值”的戰略眼光,以及深耕技術的企業核心內涵,天合光能、陽光電源、創維光伏等國內眾多新能源頭部企業成為天正電氣的核心供應商,并共同開發、創新新產品。
在“兩個健康”引領下,浙商內在向心力越來越強勁。就溫商、樂商而言,不僅凝聚自身,更團結周邊,不僅扎根“浙”土,更內求外引,并立足企業文化,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