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會)車輪上的亞運:交通保障各方“使命必達”
中新網杭州10月7日電(鮑夢妮 徐麗婷)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說,每一屆運動會,交通都是最忙碌的部門。杭州亞運會的賽場上,運動員們為榮譽而奔跑;賽場外,交通服務人員為保障亞運各類群體的“使命必達”爭分奪秒。滾滾車輪連接賽場內外,助力一個個精彩亞運故事得以順利書寫。
走進位于杭州亞運會總指揮部的交通指揮中心,智慧大屏正動態記錄各項交通服務計劃的數據,監測著班車、集體用車、公交等運行情況。針對OCA大家庭成員、運動員及隨隊官員、技術官員、注冊媒體等9類人群各具特色的線路需求,交通指揮中心制定了精細的出行保障方案。
以團體項目運動員為例,工作人員會提前到達候車位置,待運動員集體到齊后根據其需求直接出發。對于非集體項目的運動員,工作人員則在賽事前后三小時內安排密集、不停班的班線,確保運動員都能上車。
“比如前幾日在黃龍體育中心舉行的足球比賽,開始時間是晚上七點半,但實際情況是運動員還需要熱身、提前到場熟悉情況,等到人員到齊后,我們的車在五點多就出發了。”亞運交通指揮中心需求計劃組副組長鐘璧檣介紹。
據了解,杭州亞運會共有1.1萬余名注冊媒體記者,相當于此次參會人數的三分之一。行為機動靈活、人員數量龐大,媒體記者們“追著熱點跑”的職業特性使得杭州亞運會主媒體中心的交通調度更為復雜。
作為重要交通樞紐,包含外場(外圍交通場站)和內場(主媒體中心)兩大發車區的主媒體中心用24小時運轉的41條班線交出了一張滿意答卷。
其中“星型連接”式的交通保障網絡以主媒體中心為中心,連接著媒體村、競技場館、媒體酒店等區域。作一個形象比喻,媒體記者可以在主媒體中心這座“長途汽車站”選擇對應“站臺”,乘坐班車。
“媒體村的班車到了,我們就知道發往競賽場館的班車高峰要來了。”杭州亞運會主媒體中心交通運行主任孫海旭說,在田徑、游泳、乒乓球等熱門賽事開始前,外圍交通場站會迎來瞬時客流高峰。于是運行團隊采取高峰期集中發班,平峰時期一個小時一班的方式保障媒體出行。
除上述“汽車站式乘車”之外,2000余輛網約車隨時待命為媒體記者提供定向服務。通過“媒體在線”線上接口約車,媒體記者可享受優先打車服務。
本屆亞運會中,志愿者“小青荷”的表現著實亮眼。做好他們的通勤保障,亦是交通運行團隊的重要工作內容。
在承辦足球、排球、空手道比賽的臨平體育中心場館群,共有500多名“小青荷”服務其中。面對各服務領域要求志愿者到崗時間不同等情況,臨平體育中心場館群運行團隊交通主任張萍及其同事沒有選擇“一刀切”地安排早、中、晚三班車。
“這些‘小青荷’非常不容易,又都還是大學生,我們就想多照顧照顧孩子們。所以我們每天都會有一個車輛動態調整方案,給他們多提供幾趟班次,讓他們來來回回方便一點。”
此外,讓觀眾安心、便捷、順利地趕上比賽,也是亞運期間杭州公共交通系統的使命之一。
例如,考慮到部分場館與就近地鐵站之間距離較遠,杭州公交新增16條場館接駁線,將比賽場館與周邊地鐵站相銜接。此外,持票觀眾可通過小程序“亞運PASS”享受比賽當天0時至次日4時之間的免費公共交通出行服務。
雖然杭州亞運會接近尾聲,但亞運交通保障團隊依舊步履不停、各司其職。一場精彩的體育盛會,離不開他們與各方一同追求的“使命必達”。(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