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年級”僅3人 鄉村小學該怎么辦?
■ 觀察家
在撤并鄉村學校時必須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并綜合考慮鄉村生態建設等因素。
“同學們,這學期我們班迎來了一年級的3名新同學,除了語文、數學課之外,其他課程他們將跟我們一起上……”據現代快報報道,9月1日上午,江蘇鎮江市丹徒區江心實驗學校二年級班主任吳進,對著教室里的學生們講起了開學后班級里出現的新變化。
這是一所坐落在島上的鄉村中心小學,只有3人的“袖珍年級”,確實是一個極端個案,但是鄉村小學、小學教學點不斷萎縮,卻是一個可見的趨勢。
統計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2年,5年間我國小學減少了1.79萬所,小學教學點減少了2.61萬個。其背后因應著我國“少子化”加“城鎮化”的人口新形勢。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前不久,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意見,提出要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布局,因地制宜適當整合小、散、弱的鄉村小規模學校,著力加強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建設。
事實上,如何辦好鄉村小學、教學點,不僅關系到我國鄉村教育的未來,也關系到鄉村振興。不能因生源減少,就盲目撤并鄉村小學、教學點,而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保障適齡孩子就近入學出發,能留則留、應留盡留,也是留住鄉村教育之根。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專門意見,提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要保障學生就近上學的需要,明確了農村小學1至3年級學生原則上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小學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確有需要的可以寄宿;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寨要設置村小學或教學點,人口稀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應保留或設置教學點等。
這一意見在發布后的前幾年,得到比較嚴格的落實。但近年來,隨著鄉村生源的減少,加上有的地方政府轉變對興辦鄉村小學、教學點的態度,鄉村小學、教學點被加快撤并、消失。一些農村地區,也把學生匯聚到鄉鎮寄宿制學校讀書。
事實上,如果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被一刀切地撤并、整合,鄉村將不再有讀書聲,這不僅會增加鄉村孩子的上學成本,也會加劇鄉村人口流失,長遠更將對鄉村經濟文化建設產生影響。試想,沒有好的鄉村學校,如何讓人扎根鄉村?又如何吸引年輕人在鄉村就業、創業?
所以,必須謹慎對待鄉村學校的布局調整,在撤并學校時必須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綜合考慮鄉村生態建設等因素。如果把學生集中到寄宿制學校就讀,就需要解決好鄉村學生上學的交通等問題。
總之,要立足于讓鄉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要著眼于鄉村長遠發展的需要,來規劃發展鄉村教育、布局鄉村學校。
□熊丙奇(教育學者)
(新京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