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用鐵腳板走出魚水情
湖北日報評論員 程曼詩
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群眾信任是最高榮譽,榮譽的背后,需要長效投入、持之以恒,用鐵腳板走出魚水情。
為什么干部出了一身汗,群眾臉色卻不好看?據《半月談》報道,近年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持續深入,基層各項事務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有部分群眾在談及村里的公共事務時,還是對鄉村干部抱著一種不信任的態度。一旦遇到自己不滿意的事情,有些人就會發出抱怨,“他們有關系”“私底下操作”“多少有貓膩”。其實,許多時候事實并非如此。(半月談微信公號9月2日報道)
基層需要什么樣的干部?既需要能幫群眾解決問題的干部,也要經得起挫折,有委屈、有困惑時,能堅守的干部。尤其面對群眾的抱怨,既要找客觀原因,更要找主觀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當前,人民群眾在大是大非、大利大義等問題面前,展現出對黨的堅定支持和衷心擁護。但是,為何還有部分群眾對基層干部不信任?少數基層黨員干部在與群眾面對面時,偶爾出現干群矛盾、信任鴻溝,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滿腹委屈。有時一心為群眾辦實事卻被誤解,看起來是群眾的問題,恰恰反映出自身深入群眾不夠、與群眾關系不濃,跟群眾融不進、靠不攏,才被貼上了帶有誤解的“負面”標簽。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很多時候,基層干部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因為方式方法、態度作風沒到位,以致出力不討好,甚至好心辦壞事。究其原因,可能是政策解讀不夠、能力水平不足,可能是作風簡單粗暴、缺乏擔當魄力,可能是信息公開不足、缺乏程序正義等等。無論哪種情形,根子上都反映出部分基層干部回應群眾矛盾訴求意愿不強、時效不快,與群眾聽不來、談不來、坐不來。
治國理政,無信不立。“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群眾信任是最高榮譽,榮譽的背后,需要長效投入、持之以恒。毛澤東同志曾說,群眾罵人也是提意見的一種方式,指出“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焦裕祿同志面對群眾意見很大的問題,都一一記在本子上,堅持“必須下去摸清真實情況才對”。換位思考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制勝法寶,面對誤解,有的干部直接耍脾氣、撂擔子、爭個面紅耳赤,而有的秉著“無則加勉”的大度,用智慧協調關系、解決問題。抱怨指責不一定都是“壞聲音”,贊揚褒獎不一定都是“好聲音”。從群眾角度看待問題,從群眾視角思考辦法,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和訴求,廣泛聽取群眾態度和思路,既要放下架子敢于面對群眾,也要邁開腳步經常深入群眾、撲下身子充分服務群眾,聞過則喜、主動作為,做到有訴求馬上辦、有問題馬上解、有疑慮馬上回。
用鐵腳板走出魚水情,需要充分尊重不同身份的群眾習性,把話說到群眾心里去,把事做到群眾心坎上。“遇到秀才能說書,遇到屠夫能說豬”,用一件件“實心”事填充信任鴻溝、在一次次交心談心中建立魚水關系。時刻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員干部要心懷魚水情,練好基本功,這個基本功涵蓋真理、人格、表率的力量,用好了就會慢慢化解疙瘩、贏得信任,在工作中掌握主動,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