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洱海經驗”走得更遠 生態紀實文學作品《海菜花開——洱海邊的重托與守望》在滬首發
中新網上海6月5日電 (記者 許婧)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生態紀實文學作品《海菜花開——洱海邊的重托與守望》新書發布暨出版座談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該書講述了水生態環境學者孔海南奔赴洱海湖畔,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帶領團隊堅守一線十幾載,與當地各族人民密切配合,讓曾經不堪重負的洱海逐漸恢復清澈的故事。
湖泊富營養化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難題之一,以孔海南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從20世紀90年代就投身湖泊治理,見證了我國在湖泊治理上理念與政策的變遷和發展。
海菜花被譽為“環境監測員”,對生長環境的水質要求極高。20多年前,洱海的污染差點讓海菜花湮滅在湖面之下。近年來,隨著洱海生態保護力度加大,水質持續向好,海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盛開在洱海各個湖灣中。海菜花隨之在社交網絡上走紅,許多游客慕名來游洱海,拍完照還要去附近的飯店點一道“水性楊花”。
海菜花能夠再次盛開,是以孔海南為代表的一代代“治水人”為中國的治水事業接續奮斗的結果。
孔海南50歲時從日本回國,入職上海交大,為學生教授治水知識。與一般人印象中的科學家不同,孔海南并未久居研究所,而是走出學校,帶著學生深入鄉村一線,十幾年如一日,將學術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在孔海南的感召下,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與大理當地的干部和百姓共同進退,實現“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團隊以保護、治理洱海為主業,并在產業升級、地區發展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幫助當地農民種植低污染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建議當地政府發展旅游業、會展業等,當地政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對“兩山論”的深刻實踐。
資深報告文學作家、本書作者朱大建介紹說,該書創新報告文學表達形式,一邊講述感人故事,一邊根據故事發展,講述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政策與舉措,用通俗的筆法講解污染防治、生物習性等水生態環境專業問題,以“水質試金石”海菜花的消失與重現為線索,將敘事與科普相結合。同時,書中插入大量實景照片與資料圖片,還通過二維碼配合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立體化呈現守護洱海的過程。
“孔海南自2013年心臟動過大手術之后,仍擔負著項目首席科學家的重任,他的故事令我感動。在治理洱海的漫漫歲月中,孔海南扮演著‘貢獻者、參與者、見證者’的角色。”朱大建說,本書主要講述以孔海南為代表的科學家團隊如何實現“科技支撐”。受限于采訪素材等,有些方面無法做更多敘述,但也涉及到了。本書前三章主要描畫作為“貢獻者”的孔教授,后三章中,孔教授以“參與者”“見證者”的角色貫穿前后。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陳華棟說,策劃出版這本書,是希望進一步傳播科學環保理念,而且,將把這本書作為中國優秀生態文學作品推介給世界,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環境保護的決心和能力。
上海交大黨委書記楊振斌為本書作序。他在序言中表示,洱海的保護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同配合。上海交大對口幫扶洱源縣,持續幫助滇西地區產業、教育、生態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在環境治理、污染防治等學科領域提供智力支持,幫助當地引進低污染、高產值的經濟作物,指導科學培育種植海菜花,帶動當地綠色產業發展。這一協同的過程也是生態發展觀念逐漸靠攏、趨向和諧的過程。隨著洱海治理被納入大理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產業綠色轉型規劃,洱海保護實現了從“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態之治”的轉變。當綠水青山重現,金山銀山也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楊振斌期待通過《海菜花開——洱海邊的重托與守望》這本書,能讓更多人認識、關注、投身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讓我們的天更藍、云更白、山更綠、水更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