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險而行,守萬家燈火,護山河無恙-中新網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十五周年紀念日,也是第十五個“全國防災減災日”。
十五年來,望川不敢忘川。
每年這一天,我們緬懷地震遇難者,重申防災減災意識。這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更是督促我們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救災水平,凝聚風雨同舟、團結抗災精神。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之多,分布地域之廣,發生頻率之高,造成損失之重,都要求我們必須有一支訓練有素、本領過硬的消防專業救援隊伍。
“防范災害風險,護航高質量發展”,是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一場自然災害,一次安全事故,一起意外事件,都可能讓“高質量”毀于一旦,甚至威脅民眾的生命安全。
之于一國之都北京而言,從政治中心到城區商圈,從胡同街道到社區農村,從邊遠郊區到大山深處,從夏日山洪到冬日冰湖,北京消防救援隊伍堪為首都平安、民眾安全的“守夜人”。
十五年來,是成長蛻變也是初心堅守。
人們常常為火災現場“最美逆行”的照片而感動,但年輕消防戰士不幸犧牲的噩耗更讓人扼腕痛惜。因此,加強消防人員的技能培訓,消防專業化、職業化越來越成為共識。在此背景之下,2018年4月16日,應急管理部成立,中國消防正式走上職業化道路。
這一年,應急管理部以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為主要骨干,加上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和中國應急總醫院有關人員,組成了中國救援隊,并設置有地震、水域、山岳等專業分隊。山川湖泊、高空水下,從此有了專門的“守護神”。
吸取汶川地震救援教訓,地震救援隊最先走向專業化。2008年后,北京開始組建專業的地震救援隊,曾參與汶川救援的朝陽、海淀、豐臺三支隊伍被列為地震重型救援隊重點培養。十幾年間,通過科學化、體系化的作戰訓練,隊員們練就了在救援“黃金72小時”之內精準作戰的能力。
科學的人員分工、嚴謹的救援預案、靈活高效的救援裝備,這些都是他們執行跨區域增援任務的底氣。如果十五年前“王墨們”在汶川留下了遺憾,十五年后則在土耳其等國際救援中避免了遺憾。
去年蔓延多日的重慶山火,讓人們再次見識了森林火災的可怖。在森林覆蓋率達到70.13%的北京密云區,森林消防員壓力可見一斑。2018年北京的森林消防從單一的森林防火救火改制為“全災種、大應急”的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從配屬力量到獨立救援,這意味著對消防員的要求更加嚴格,面臨的任務將更加棘手。
為避免森林留下傷疤,北京森林消防局機動支隊構建了村鎮巡護、區滅火隊以及森林消防三級防護體系,重點林區執行靠前駐防任務,努力做到防火于“未燃”。在2021至2022年度的森林防火期內,密云區首次實現森林火情和森林火災零發生的“雙零”成績。
同樣是在密云,消防站里還有一批“水下蛟龍”。無論是冬日平靜無波的冰湖,還是夏季危機四伏的城市內澇,都不曾缺少他們救援的藍色身影。
當消防員們佩戴近三十斤的重潛頭盔,冒著失溫的風險潛入冰湖中,驅動他們的是職業使命;當他們遠赴他鄉,在暴雨中跋涉,泡掉的腳趾甲既是榮譽勛章,也是鋼鐵般意志的彰顯。
如果“水下蛟龍”主要是打“閃電戰”,那么“飛檐走壁”的“藍衣俠客”則更多面臨的是“持久戰”。位于北京懷柔區的消防救援支隊山岳救援隊員,每次出任務短則幾個小時,長則兩三天,無疑是對耐心和毅力的一次考驗。
近年來,攀巖、登山等戶外活動越來越熱,一旦發生意外,則依賴山岳救援隊山間攀援營救。這不僅需要他們具備專業運動員的體力,還必須掌握摸黑花樣打結的本領,如此才能在千變萬化的險情中,用繩索架起生命通道。
十五年來,面對愈發復雜的救援環境,愈發專業的救援器材,北京消防隊伍實現了專業化、職業化的跨越。
每一次驚心動魄的現場救援背后,都離不開消防員們日復一日科學化、系統化的專業訓練。作為和平年代里最接近犧牲的一個職業,既要熟練掌握消防裝備操作,也要不斷提升自身職業安全性,這使得他們在內能保一方安寧,在外是專業救援力量。
守萬家燈火,護山河無恙,他們向險而行,赴湯蹈火,無所畏懼,托起的是生命和希望。
新京報評論員 徐秋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