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形勢出現新信號?各界支招破解大學生就業難
大學生就業一直是熱點話題。今年就業季,有兩個數據備受關注: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今年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畢業生。在“高質量就業與引智平臺建設”圓桌對話環節,多位嘉賓針對就業話題進行交流探討。
經濟復蘇為緩解就業壓力提供利好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教授趙忠指出,在過去三年疫情期間,招聘市場的浮動下,大學生就業政策體系的完善以及學生求職經驗的豐富程度都取得了進展,因為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的匹配,會較以前有重要改善。“整個制度體系和平臺逐漸搭起來了,大學生外出求職、線下招聘也都可以正常開展,從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角度來看是一個利好。”
北京團市委就業專班副主任劉洋也指出,隨著企業復工復產加快推進,會有更多類型、更大數量的就業崗位出現,也給畢業生創造了一定的就業機會。
在趙忠看來,現在大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后,面臨的競爭對手除了同一屆畢業生外,還包括近兩三年已畢業、隨著經濟復蘇出現換工作意愿的求職群體。另外,經濟增長帶動就業有一個滯后期,尤其是大學生剛進入勞動力市場,沒有工作經驗,滯后期會稍微長一些。
同時趙忠指出,還有一些挑戰值得關注。第一,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從總量上說,勞動力市場吸納這么多大學生還是有壓力的。第二,從經濟復蘇和求職需求來看,存在行業和地區差異,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還需化解。
破解就業難,需社會各方共同發力
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有兩個關鍵角色:高校和企業。為破解“就業難”,趙忠認為,雙方都需要進行調整。
“在技術進步的引領下,經濟社會變動非常快,對技能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企業需要什么樣的畢業生也在發生較快變動;而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供給方,因為培養周期比較長,相對變動就天然會存在滯后。從這個角度來說,職業技能出現結構性的不匹配是必然會存在的。“趙忠指出。
如何減少這種結構性不匹配?趙忠指出,一方面,高校要進行寬口徑的培養,強調通用型的人力資本的培養,強調自我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培養出的學生,畢業以后可能不一定馬上就和崗位需求百分之百相匹配,但是可以很快地匹配。
同時趙忠提出,“從2010年開始,我們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出現下降,從去年開始總人口出現負增長。”他指出,對企業來說,以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作為競爭優勢、員工入職就能勝任的情形會越來越稀少,因此,企業也應該有自己的培訓系統,構建一支比較穩定的、有自我技能更新能力的員工隊伍。
專家建議學生提升自身實力、順勢而為
實際上,每一個時代年輕人就業意愿和擇業觀都在變化,當下,對于如何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從高校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變,幾位嘉賓也提出建議。
“要把自己的發展放在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背景下,順勢而為。”趙忠說道。
北京舉賢人才集團董事長王尚峰認為,永不貶值的是能力,要矢志不渝提高自己的能力、競爭力。同時,他建議求職中的年輕人,要注意身份的轉換,思考自身能夠為社會提供什么價值。
劉洋也對求職中的畢業生群體提出三方面建議。第一,他建議盡力提升自己的硬實力。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能夠有效地提升就業過程中的成功率,建議大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實習機會、雙創競賽等,提升和夯實自己的專業素質。第二,他認為,大學生也需要提高和擴展自身的“軟實力”,包括人機交流、語言表達、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第三,他希望畢業生群體能夠在校內通過一些測評、專業老師的引導,對自身能夠有較為明確的定位。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