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把脈”成都打造公園城市:厚植生態底蘊 促產業與環境相融
中新網成都2月23日電 (岳依桐 單鵬 堯欣雨 王利文)“近年來,成都河流水質的提升程度都讓我感到驚訝。”近日,成都市政協委員、四川省成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翟世明在成都接受采訪時表示,作為錦江流出成都的出境地,黃龍溪國控斷面總體水質現已穩定處于二類。
翟世明說,在2018年以前的近20年,黃龍溪國控斷面總體水質仍處于五類和劣五類。水質變化的背后,是成都打造公園城市、不遺余力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努力。“僅在污水處理廠建設方面,成都不計回報地投入大量資金。從2022年監測數據看,成都‘兩江環抱’區域水質全部達到二類,實現巨大提升。”
水質改善是近年來成都打造公園城市示范區邁步起勢的縮影。十年間,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132天增至299天。隨著公園、濱水、道路、小區等綠化提升,以及屋頂、墻面、橋梁等立體綠化全面鋪開,成都全域增綠,民眾不出遠門也能感受綠色。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支撐,規劃總長達1.69萬千米的城市綠道慢行系統“天府綠道”,搭建起綠色低碳和全民健身相結合的生活場景,在成都掀起綠道騎行熱潮。
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成都積極探索公園城市建設實踐,加快建設城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示范區。加快建設城市人民宜居宜業的示范區,開展高品質生活城市建設、宜業環境優化等行動。加快建設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示范區,推進超大城市科學敏捷智慧治理。
在今年成都市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為成都打造公園城市“把脈”。成都市人大代表、中建地下空間有限公司直營公司財務總監廖明潔表示,要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高度融合,“在公園城市打造過程中,應該把新發展理念的‘魂’和公園城市的‘形’融入產業集群,在分業態進行多區域地上地下空間打造的同時,保證環境與產業發展高度融合,使公園城市的場景化建設和生活氣息更加豐滿、飽和。”
減碳降碳有助于厚植成都打造公園城市示范區的生態底蘊。成都市政協委員、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趙銳關注如何激勵公眾更多參與減碳。此次成都市兩會,他參與主筆提案《加快完善“碳惠天府”機制 助推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提出要建立健全以“碳惠天府”為品牌的碳普惠機制。“應該強化政策驅動,優化積分兌換和交易激勵機制,促使更多市民和社會組織自愿加入減排行列,逐步養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早日形成綠色生活新風尚。”趙銳表示。
翟世明關心公園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他表示,成都平原密集的水網是多個重點水生保護物種的棲息地,有多種本地原生魚類。“這些‘土著魚’很早就在大家身邊,但社會公眾缺乏原生魚知識,原生魚類基礎科研薄弱,原生魚面臨過度捕撈、人為損壞生存環境等風險。”翟世明建議,建立原生魚物種名錄,編制原生魚類及其生境圖譜,建立重要生境數據庫;對已納入國家、省級保護名錄的原生魚加強執法監管;對尚未納入保護名錄的原生魚,盡快明確保護等級。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成都公園城市進程中的一抹亮色。(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