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召開民營經濟圓桌會:民企“說心聲” 政府“解憂愁”
中新網上海2月22日電(記者 范宇斌)由上海市委統戰部、市社會工作黨委、市工商聯主辦的“黨的二十大精神進商會進民企”推進會暨上海民營經濟圓桌會(第二期)21日在上海市普陀區舉行。
會上,6位民企代表從降低經營成本、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政策配套、助推消費復蘇、加大示范工程建設、加強民企黨建研究等方面緊扣優化營商環境、助推高質量發展的主題,說心聲,提建議。
新滬商聯合會執行會長、致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健軍從1994年開始在上海創業。他表示,要為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營造寬松環境,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提振民企信心。“近年來,部分民營企業遭遇‘黑天鵝’事件,如果應對不當,將造成嚴重社會后果。”對此,他建議相關部門從危機管理的角度出發,提前規劃預案,為企業留出時間空間,支持企業渡過難關。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源地,涌現了大批具有家國情懷的愛國企業家。嚴健軍呼吁,上海應大力宣傳典型民企代表,進一步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講好“滬商”故事,增強企業家創業信心。鼓勵民營企業家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并建立容錯機制,給予民營企業敢于創新的勇氣與信心。
近年來,一些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市場“冰山”、融資“高山”、轉型“火山”。在嚴健軍看來,應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為民企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制度和環境,進一步提高市場開放程度,降低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準入門檻。
大眾交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長楊國平就如何堅持出行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和重振行業提出建議。出租汽車作為上海的城市名片和服務窗口,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近年來,由于網約車無序增長、非法營運和不公平競爭帶來的沖擊,對出租汽車行業造成了嚴重傷害,急需通過改革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回歸健康軌道。”楊國平表示,應堅持“總量調控、合規經營、公平競爭”原則,合理規劃巡游車和網約車比例,實現兩者差異化經營。
私募股權投資是連接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源星資本董事長、創始管理合伙人卓福民表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是個老大難問題。間接融資的方式,即銀行貸款對于尚在孵化中的中小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尚在破題之中,而本應該作為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資本助力的主力軍的私募股權創投行業,當前同樣存在募資難、設立難的問題,所以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紓困,先要為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紓困。”
一直以來,民營企業在金融市場中相對弱勢,融資可得性、可及性差,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成為擺在民企面前的“攔路虎”。復星國際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汪群斌建議,上海要進一步做實“政會銀企”四方機制,打通信息渠道,推動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結構,推出個性化、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幫助民企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
“我們對走出疫情后的經濟復蘇反彈充滿信心、充滿期待。”汪群斌說,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連續舉辦28屆的“豫園燈會”人潮涌動、熱鬧繁華,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共賞年味。他建議,依托上海標志性商業文化地標,推動元宇宙商業模式落地,豐富消費場景,助推消費復蘇。
如何推動創新藥行業走出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安萌得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CEO范國煌認為,基于融資難,建議政府設立專項產業引導或扶持基金;加大對創新人才的稅收優惠政策;提高投資額的抵免比例,并允許更多樣的投資方式,減輕醫藥產業融資阻力;推動創新藥“出海”;完善企業與各級政府部門的溝通管道,形成反饋機制。
“企業數字化轉型,既有機遇,也面臨挑戰。”上海孿數科技有限公司CEO、創始人馬俊杰建議,加大數字化轉型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化資金支持,加大政府級別示范工程的生態建設力度,建立產業鏈龍頭央國企對新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嘗試和采購機制等。
會上,上海市社會工作黨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委、市人社局、市稅務局等黨政部門相關負責人進行交流與回應,并將以實際行動回應民營企業所思所盼。
“過去一年,上海民營企業為打贏大上海保衛戰和經濟重振作出重要貢獻。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上海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巨大,舞臺廣闊,大有可為。”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通說,廣大民營企業家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提升創新創造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要扎根上海,勇擔使命,崗位建功,創新發展,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同時,要持續優化政策,營造更友好發展環境,持續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讓肥沃土壤、陽光雨露成就民營企業的枝繁葉茂。
記者從會上獲悉,“黨的二十大精神進商會進民企”優秀黨課案例征集活動正式啟動,將在上海全市各商協會、民營企業的黨組織中挖掘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鮮活樣本。
會議還通報了“黨的二十大精神進商會進民企”工作開展情況。2022年10月以來,通過“辦千場活動 聘百名講師 建百家基地”,上海全市商會組織、民營企業中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據統計,到目前已舉辦活動1472余場,3.6萬人參與。(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