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版防控方案主要有哪些調整 春節出行防護注意事項 一文了解→
今天(1月8日)15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第十版防控方案有關情況。國家疾控局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和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出席發布會,并回答媒體提問。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有這五個主要方面調整
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進行幾個主要方面的調整:
一是更新了疾病名稱。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二是監測預警。常態化情況下,主要開展病毒變異監測、個案報告、哨點醫院監測、不明原因肺炎監測、城市污水監測等。應急情況下,增加核酸和抗原檢測監測、重點機構監測等;
三是調整檢測策略。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社區居民根據需要“愿檢盡檢”。對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工作人員和被照護人員、社區重癥高風險人員等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
四是傳染源管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實施分級分類收治;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
五是流行期間采取緊急防控措施。在疫情流行期間,結合病毒變異情況、疫情流行強度、醫療資源負荷和社會運轉情況綜合評估,適時依法采取臨時性的防控措施。
新版防控方案提出可以采取緊急防控措施出于何種考慮?
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介紹: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傳染病在暴發流行的時候,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必要的時候,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同意,可以采取一些緊急的疫情防控措施,并予以公告。新冠疫情暴發、流行時也可以適時依法選擇性地采取一些緊急的防控措施。
“乙類乙管”后的首個春節如何健康過大年?
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常昭瑞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一是要繼續做好個人的防護,即使感染康復以后,也應該做好個人防護。
二是要保持規律作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良好心態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抵抗能力。
三是盡量不舉辦、不參加一些大規模家庭聚集的活動,減少家庭親朋聚餐聚會的人數,縮短聚餐的時間,尤其是避免把感染風險傳遞給家中的老年人。
四是符合疫苗接種條件的人員盡快地完成全程接種和加強免疫,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五是要加強健康監測、密切關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狀況,如果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的時候,或者檢測陽性的時候,密切關注病情的進展,如果出現病情加重的時候,要及時就醫。
倡導有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癥狀的群眾自行開展抗原檢測
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常昭瑞介紹: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依據傳染病防治法,檢測策略調整為“愿檢盡檢”,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為滿足群眾檢測需求,《總體方案》明確要求,各地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要擔負起檢測工作的領導責任,指導各地對不同群體分類采取抗原和核酸檢測策略,科學合理做好檢測各項準備工作。
XBB致病力變強了嗎?中疾控專家回應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介紹,從全球來看,XBB這個系列變異株主要是在美國、印度、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家流行。
從我們國家監測的數據顯示,從2022年的8月1日到現在,我們國家總共監測到了16例XBB本土的關聯病例,他們都是XBB.1的進化分支。從現在的報告和研究來看,并沒有觀察到感染了XBB系列變異株的患者重癥和死亡的比例增加,也就是它的致病力并沒有發現明顯增加。
如何第一時間監測到病毒變異?
國家疾控局監測預警司司長楊峰介紹,在輸入病毒監測方面,加強了與海關的密切合作。在本土病例監測方面,每個省選擇了部分的城市和醫院作為監測哨點。對門診病例、重癥和死亡病例開展一定數量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采樣和序列測定,實施動態監測,新冠病毒變異的趨勢,及時捕獲新的變異株,并且評估其生物學特性的變化,為疫情研判檢測試劑,疫苗和藥本研發及評價等提供科學基礎。
新版防控方案中有關疫苗接種提出了哪些事項?
1、堅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則,鼓勵3歲以上適齡無接種禁忌人群應接盡接。倡導公眾特別是老年人積極主動全程接種疫苗和加強免疫接種。
2、對于符合條件的18歲以上目標人群進行1劑次同源或序貫加強免疫接種,不可同時接受同源加強免疫和序貫加強免疫接種。
3、對于感染高風險人群、60歲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較嚴重基礎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在完成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滿6個月后,可進行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提高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癥高風險人群的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
4、根據疫苗研發進展和臨床試驗結果,進一步完善疫苗接種策略。
新冠病毒感染后多長時間可以接種疫苗?中疾控專家:六個月以上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介紹:如果經核酸檢測或抗原檢測明確近期感染過新冠病毒,對這些感染者近期暫不建議再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后期如果需要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按照目前的規定,感染時間和接種疫苗時間要間隔六個月以上。(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