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上網越不愛生孩子?“網絡抑制生育”的結論應慎下
■ 專欄
生不生以及生幾個孩子,背后隱伏著多元的價值觀,本質上還是一個觀念問題。
越上網越不愛生孩子?這并非戲談,而是出自嚴肅的學術論文。據澎湃新聞近日報道,有研究指出,不斷擴展的互聯網應用可能帶來生育水平下降的問題,這為理解我國低生育率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
具體來說,2022年5月,國內某人口學核心期刊同期刊發了兩篇有關互聯網與生育意愿關系的研究文章,題目分別為《互聯網使用會影響居民生育意愿嗎?》《上網為什么會影響個人生育意愿?》。這兩份研究都通過實證分析發現,上網會降低居民的生育意愿。
上述文章大致觀點為:上網增加了生育焦慮,改變了生育觀念;刺激了消費,擠壓生育養育預算;網絡社交和娛樂部分替代生兒育女的效用滿足等。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些觀點還缺乏嚴謹的數據和邏輯的支撐,也缺乏對中介作用機理的清晰揭示。
網絡對生育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
理論上,上網本身不足以直接影響網民的生育觀念和行為。因為網上信息呈現出多樣化面孔,當然也不乏一些對生育不友好的、不鼓勵生育的信息。
不過,相關關系不等于是因果關系。應用截面數據分析時要特別小心變量之間的關系,沒有前后聯系,很難做出因果推斷的結論。實證分析之前,應該首先是合乎邏輯的定性分析。關鍵在于要避免自說自話,預設答案。
上述文章甚至得出結論:使用互聯網的居民比不使用者的生育意愿降低了約10.5%。這個數據和結論也是可以質疑和討論的。
簡單的答案里,包含著無窮的可能性。社會科學具有模糊性特點,過度追求精確反而會失其要義,令人不得要領。
值得關注的還有網民的人口學特征與生育態度,要知道網民的異質性極大。對于已經完成生育任務的人們,上網自然不會影響其生育觀念;對于還沒有結婚的人來說,生育也是下一步的事;唯獨結婚還未生育的人,網絡有關生育的信息可能會影響其生育態度和信心。
因此,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區別對待。最后,還應要追問上述發現的意義,其結論是否有科學價值。上網行為和生育觀念的關系,很可能因其復雜性和缺乏針對性而只能流于表象的描述。
優化生育的含義比優生優育更豐富
生育焦慮,其實是人們對周遭生活壓力和預期生養負擔的心理反應,跟上不上網關系不大。
上網,已經成為現代人類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跟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的關系并不直接和緊密。在多數年輕人的生活目標中,生育的重要性已經大大下降,丁克文化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刷新年輕人的觀念世界,這也是持續超低生育率和人口嚴重少子化的思想根源。
毋庸置疑,網絡對人們的精神世界、思想觀念影響甚巨,不可小覷。生不生以及生幾個孩子,背后隱伏著多元的價值觀,本質上也還是一個觀念問題。
人口學理論告訴我們,生育既有理性、可控的一面(生養成本、風險和代價),也有感性、不確定、非可控的一面(有人就是不喜歡孩子,有人就喜歡孩子多熱鬧)。同樣,孩子的生養模式也是多樣的,這才有精養、粗養、放養的說法。
生育既是家事,亦是國事。國家、政府和社會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生育福利責任,拿出真金白銀投資于國民的生育,未雨綢繆做好“年輕人口儲備”,使得中華民族后繼有人、復興有望。此外,媒體在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打造生育責任倫理共同體、建構新時代的生育文化等方面也大有可為。
優化生育的含義比優生優育更豐富,其中包括了國家的生養教責任以及家庭優化生育的決策,生育不僅要適齡、適時和適量,而且要優婚、優孕和優生。未來,網絡在引領優化生育、適度生育、人口優化等很多方面皆可有所作為。
□穆光宗(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新京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